新桥老师在教学中尤为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


把学科知识点讲得通俗易懂且有趣是每个新桥老师的基本功。


学生们也会跟随老师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习新知。


老师的传统文化修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课上是严师,课下也是学生们最知心的朋友。


学校为老师和学生都提供了发展个性和自我成长的空间。


不同学术背景的老师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本版图片/资料图片

  都说老师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最为关注的因素之一。对一所国际化学校而言,要想在提升学生学术成绩的同时,完善其综合能力与独立人格,把学生培养成兼具国际视野和传统底蕴的中西通才,考验的不仅是老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也是学校能否善用中外教之长,能否给予老师足够的发展空间与职业成就感。

  “老师把我从‘小哑巴’变成‘活跃分子’”

  “学生不是死板的工业产品,而是鲜活的人,需要老师因材施教,就好比养花种树一样,不同的花草树木需要不同的阳光水分。”在北京新桥外国语高中学校工作的13年里,理综组组长李馨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学生,也越来越爱惜“教师”这个角色。

  2005年,柯妍到新桥读高中,英语底子不好的她在那时绝对不会想到,5年后自己居然能成为一名英语老师。

  “刚到新桥时,因为以前成绩不好,一直很自卑,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再加上英语底子不好,上英语课和外教课时我就成了一个‘小哑巴’。万幸的是,我遇到了特别负责的柳老师。”柯妍回忆说,柳老师不仅利用课余时间帮她补习,在课堂上也尽可能给她更多机会发言。在老师的帮助下,仅仅一年时间,她就从英语课上的“小哑巴”变成了“活跃分子”,口语成绩也从“C”变成了“A+”。

  在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还要保证教学质量,是民办学校老师们必须面对的考验。在新桥,老师们的秘诀是先让学习变快乐,让学生们重拾学习的成就感。

  害怕物理?物理老师李馨就从学生们平时司空见惯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入手,先吊起他们的胃口;嫌历史乏味?历史老师高申会从《三国演义》聊到《芈月传》、《甄嬛传》,看看里面的故事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红楼梦》读不下去?那就和语文老师惠泊添一起,边看电视剧边聊聊人物……

  凭借在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上的层层打磨,新桥的老师们把学生原本不喜欢或基础差的那些课变得有趣又涨知识,让他们在毕业多年之后还念念不忘。当被问及当年最喜欢上哪些老师的课时,2012级学生金姗就脱口而出,“最喜欢用‘梗’来讲化学知识点的果老师和能把历史课上得像说评书一样的高申老师。”

  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更为深远的影响则是改变了一个孩子对某门学科的看法,甚至影响到TA兴趣、爱好的走向。“记得某个节日,有个女孩给我写了一封信,说初中时特别不爱学物理,现在觉得物理很有意思”。每一个学生的转变都让李馨越来越爱惜老师的角色,“老师很重要,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哪一句话就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孩子,进而改变孩子一生的轨迹”。

  “是师生、是朋友,更是‘平等的交流者’”

  新桥的老师既有国内名校的毕业生,也不乏留学回来的海归,以及来自欧美韩等国的外教。不同学术背景和教学素质的老师在为校园带来了多样文化元素、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通过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态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新桥2004届毕业生孙金蕊的印象中,“在课上,他们是严肃、认真、对教学用心的老师,在课下,他们是最知心的朋友,可以与你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

  在全艺花老师的韩语课上,因为韩国文化尤为注重长幼尊卑,学生会恭敬地称她为全老师,但私底下,学生们会亲昵地称呼她为“花花老师”,喜欢她、依赖她,私事也愿意跟她分享。

  北京新桥外国语高中学校文科组主任高申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之一。私底下,学生喜欢称呼他为“申哥”。因为高申总爱说“你们这些倒霉孩子”这句口头禅,学生还特意给他做了一个萌萌的“倒霉孩子”微信头像。

  “申哥”喜欢旅游,但他自己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在课上“把学生身临其境地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中”;“申哥”喜欢看书,文史哲都广泛涉猎,也带着学生一起看,“我会给学生推荐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林达的文集、资中筠的《美国十讲》等他们有兴趣读的书”;“申哥”喜欢和学生聊天,“学生的任何观点我都不会做出否定性评价。如果不同意我的观点,学生会自己去查资料。只要跟学科相关,学生的观点可能都是好的学习契机。”

  “课堂上,我是老师。课下,我和学生是朋友,更是‘平等的交流者’”。高申说,他与学生课下聊天的时间远远超过课上,他们会一起畅谈现实社会的种种话题,这既是平等的交流,也是一种教学相长,有时,他自己的收益反而比学生更大。

  “在这里真的能干出一番事业”

  一所好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和老师共同成长的沃土。在新桥,工作10年以上的老师占到了3/4强,李馨也是其中之一。在新桥工作了13年,李馨最大的感触是,“在这里真的能干出一番事业”。

  2004年,在公立学校教了6年书的李馨来到新桥。没有了公立学校的论资排辈和种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李馨在新桥如鱼得水,很快做出了一番成绩。

  “我们跟区里公立学校的老师一起教研、一起进修,学校也创造了很多机会,让我们可以去国外对口的高中进修”,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投入助力老师们的自我提升,李馨说,新桥从不吝啬在教师培训方面的投入,既鼓励老师参加各式进修,也把校外的专家请到学校听课、点评,区里组织的论文比赛,动手实验的活动也都鼓励老师参加。

  与李馨同一年进入新桥的高申也得益于学校为老师提供的发展空间。“刚入职时,校长给我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不仅掌握课本知识,更要借此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压力很大,但空间也够大,学校给老师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及内容”。

  高申说,在新桥的头三四年里,他有大量时间去“啃书”,“与学科相关联的书都拿来看,并利用一部分时间走出去旅行,把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再和课上知识相结合,展示给学生”。而这一切能够实现多亏了学校减少了大量会议、行政等方面的事务,为老师们的自我学习和提升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相辅相成的是,每个老师也能尽自己所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为学校群策群力。以物理为例,李馨说,老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结合在国外学校进修时学习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国内的教材,转变传统课程的内容,把社会需要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同时根据学生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评估办法。

  “充分尊重每个教师的个性和特点,给教师们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和机会;给教师们创造和谐、愉快的工作和生活氛围,让每个老师都能找到归属感,把学校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正如校长陈燕冰所说,这也正是北京新桥外国语高中学校这所民办院校能够吸引并留住好老师的秘诀。

  师资

  ●成立于1996年的新桥,是当时北京最早一所全部聘用外籍教师教授英语口语课的学校。

  ●目前,在新桥工作十年以上的教师占全校教师人数的75%。

  ●新桥老师来自不同的专业和文化背景。中教老师既有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央民大、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等国外院校的研究生;外教团队全部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

  ●要想满足新桥INB国际课程体系的要求,任课老师都必须有3年以上国际课程教学经验,老师必须带过不少于三届的高三毕业班,与区里教研员的沟通联系不得低于3年。

  对话

  给学生一段正能量的人生经历

  ●高申,北京新桥外国语高中学校文科组主任

  Q:作为国际学校的老师,你希望通过课程带给学生的影响是什么?

  高申:在向国际学校转型的过程中,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我认同。孩子未来会出国留学,他们会遭遇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他们需要学会如何衔接西方国家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学会如何恰当地融入当地文化,需要在面对民族虚无主义时保有民族的自我认同。

  因此,我希望做的是通过对西方地理、历史、文明的全方位认知,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思考辨别,让孩子了解真实的西方社会,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对世界的影响,消除学生们在异乡求学时的恐惧感,增强与当地人融合交流的能力,做好中国的宣传员,让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Q:你觉得,当老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高申:最大的收获是给学生一段正能量、有用的人生经历。高中三年是人生中的一段黄金时间,让学生觉得高中三年没有白过,这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也将大有裨益。

  学生印象

  原来高中老师一点都不“冷酷无情”

  ●孙金蕊,北京新桥外国语学校2004届毕业生

  读书是枯燥的,尤其是上了高中,课程难度突飞猛进,许多抽象的概念搞得我心烦意乱。老师们试着让学习快乐起来,让我们从学习中获得一种满足感。但是,在我的心中,我一直认为高中老师是“冷酷无情”的,因为当时听好多师兄师姐们说,高中老师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不会在乎学生会怎么想,直到有一件事改变了我的观念。

  高一时,因为一次月考大排名,我被重新分到了一个新的班级,刚到新班级的那一个月我心情格外复杂,甚至有回到原来班级的想法。知道我的念头之后,石萍老师和何晚秋老师分别找我谈话,就是谈话的那一瞬间,我从两位老师的眼神中看到了勇气和希望,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改变了高中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看法。我也明白了,在新桥,老师们不仅教我们知识,还会像朋友一样和我们谈心,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做我们的朋友。

  老师让我从未放弃努力学习

  ●王雨石,北京新桥外国语学校2009届毕业生

  我曾经抱怨过学校的制度,曾经貌似客观地评价某位老师“不会教课”,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是多么幼稚。我绝不是一名聪明的学生,也绝不是一名爱学习的学生,然而在新桥的三年中,我却从未放弃过努力学习的念头。

  是新桥的老师们让我彻底丧失了放弃的念头。作为班主任与英语老师,罗老师每天都在为我们的学习操心,果老师时不时就“火冒三丈”,仅仅是因为我犯了个低级的错误,很多任课老师常常利用周末的时间给我们辅导功课……负责任的老师,负责任的校领导帮助我走好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