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最小的“招生宣传员”。一名美达菲国际学校的员工子女也来到现场,帮助学校进行招生宣传。


择校思享会活动现场家长向嘉宾提问。


新京报小记者在展会现场做调查问卷。


当天约有800个家庭来到展会现场进行咨询。


卢振虎
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创始人


王殿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彭爽
北京市鼎石学校学生家长


李锰
昆明/北京世青国际学校
升学指导教师&校长助理


谢强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助理副总裁
兼北京新东方学校副校长

  11月19日,由新京报主办的2017新京报国际教育秋季展暨择校思享会(以下简称秋季展)在北京维景国际大酒店举行,当天有约800个家庭,超万名网友通过新京报“我们”视频观看网络直播。

  超万人参与线上直播

  展会现场,除来自北京世青国际学校等近40所学校参展,为学生、家长提供国际教育相关咨询外,深耕国际教育领域多年的五位教育“大咖”,也就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解读。

  秋季展继续沿袭往年形式,引入“线上直播”,为一些想要了解国际教育却因为地理原因不能参与的家长提供渠道。数据显示,当日有超过一万名网友观看现场直播,并与现场嘉宾互动提问。

  五位教育“大咖”共话国际教育

  一所优质的国际学校应该具备哪些特质?选择国际学校时,有哪些可供参考的标准?申请国际学校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在择校思享会上,针对一系列家长关注的问题,深耕教育领域多年的从业者、来自国际学校的家长代表一一解答。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认为,无论是从国外的政策背景,还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回到中国发展将是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既精通国际规则、具备国际化视野,又懂得中国风土人情,不失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学生,将更有竞争力。

  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创始人、顺天府学教育集团创始人兼总校长卢振虎认为,当下的世界是一个互联互通、开放包容的世界,多元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一大方向。具体来说,学校需要通过课程多元、语言多元、智能多元、师资多元、文化多元等践行多元化教育,培养学贯中西之才。

  北京市鼎石学校学生家长彭爽认为,就读国际学校是一条不归路,这三类家长适合给孩子选择国际学校:明确希望孩子去国外读中学或者大学;正在申请海外移民或有类似计划;孩子相对“特殊”,在传统教育环境中有被边缘化或歧视风险。北京世青国际学校校长助理李锰表示,择校价值不在于“校”,而在于“择”。北京新东方学校副校长谢强不建议学生过早接受国际教育,高中阶段选择国际教育最宜。

  除主题宣讲之外,来自北京中杉学校的党支部书记蔡仕玉和北京海淀凯文学校学术校长王实也进行了学校展示,为家长揭开两所新学校的面纱。

  ■ 调查

  家长最关注国际学校课程设置

  现场,11位新京报小记者发放了近百份调查问卷,并就家长择校时关注的几大问题进行了采访。

  调查显示:有36.5%的家长提前1至3年规划国际教育,仅有不到1%的家长临时决定。考察国际学校时,75%的家长关注课程设置,其次为师资配比(73.1%)、学校管理(47.9%)。对于“当孩子进入国际学校,最担心哪些适应问题”,过半家长认为,教学模式的适应最难,其次为语言适应(47%)和自理能力适应(33.4%)。

  调查供稿/新京报小记者:

  金子榆(奋斗小学)、赵书晨(石景山区实验小学)、陈逸格(史家胡同小学)、廉诗昱(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马紫嘉(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杨骐硕(东直门中学)、蔡旖文 (奋斗小学)、黄舒扬(史家胡同小学)、汤怀远(北航附小)、武芷冉(史家胡同小学)、谢彦曦(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

  多元文化教育是必然趋势

  卢振虎

  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创始人

  多元文化是在继承本国或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的和谐社会氛围。在卢振虎看来,多元文化教育思想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比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卢振虎将前者比作工业,后者比作农业。他表示:中国教育更关注学生的共性,侧重于应试,往往抑长补短。比如投入大量时间、金钱为孩子补习弱势科目,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学习优势科目,最终考试成绩也未必令人满意。与之相对,西方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其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侧重于培养核心素养,更倾向于扬长平短。他解释说:“对于孩子没有天赋的学科,要求及格即可,让孩子有大量时间去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卢振虎看来,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而当今社会是一个联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社会,要求人们用开放的心态,分享自己的资源和思想,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因此,多元文化教育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没有它,孩子就不能赢在未来。卢振虎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会唱中文歌、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精通中文都折射出这一趋势。

  在多元化教育的探索中,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强调语言多元、课程多元、师资多元、智能多元等,并以数学为特色基石,纵向打造Happythink数学、数学俱乐部等三级课程;横向形成数学+优势,与物理、化学、机械、工程、计算机进行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卢振虎认为,擅长数学是中国学生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优势。在新府学,数学是一个载体,学校不是仅关注基础知识,而是通过数学学习,向孩子传达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使其能够用优秀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做中西融合的国际教育

  王殿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我不在乎你选择什么学校、什么教育,重要的是得有一颗中国心。”王殿军认为,加强对中国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国际学校更要明确这一点。

  “除从家国情怀出发,更多是从孩子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王殿军表示,未来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创新能力最强、创业机会最多的国家,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根基,是中国学生具备更强竞争力的保证。回归到学校教育,王殿军倡导做中西融合的国际教育:把中国文化当回事儿,而不是形同虚设。

  那么,国际学校应当从哪些方面落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此,王殿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学校不仅要具备很高的汉语母语教学水平,还要拥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系统的中西融合教育氛围,并且社会科学课程与国家课程价值观一致。”

  在选择国际学校时,王殿军提醒家长关注课程体系,看其是否为国家通用,而非迎合国外大学青睐,如以提高学生SAT成绩为目的,带有功利性的课程设置。

  王殿军认为:选择国际化教育,要关注该教育体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具备哪些素养,而不是把孩子送进一所好大学就完事。在他看来,“如果把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移植到对待出国留学,将会很可怕。”

  【对话】

  中小学是传统文化最佳学习期

  新京报:什么时候送孩子读国际学校最合适?

  王殿军:不建议家长太早将孩子送入国际学校就读,高中是比较合适的时间。初中也行,但是在选择上要很谨慎。

  目前来看,如果按照我心目中的评价标准,真正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且能够提供比较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的国际学校并不多。

  新京报:为什么在国际学校更要教传统文化教育?

  王殿军:中小学阶段是理解消化吸收传统文化的最佳学习期,等到进入大学,学习的内容也只停留在知识阶段,不能内化成为品德、价值观。

  相较而言,传统公立学校在其课程和活动上多少会涉及传统文化教育。而国际学校面临升学压力,很难腾出更多时间和资源来落实这部分内容,甚至会忽略这一块内容。

  没有一所学校是完美的

  彭爽

  北京市鼎石学校学生家长

  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具体有哪些区别?申请国际学校需要做哪些准备?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国际学校?这些都是有意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作为“过来人”,彭爽总结:公立学校与国际学校在学习方式、师生关系与考核标准上都有区别。比如,公立学校以教师为中心,孩子和家长一般是顺从老师;而国际学校倡导探究式学习,老师是学生的观察者和引导者。在考核方面,公立学校是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而国际学校对孩子进行评估标准多元化的纵向比较。彭爽说:“学校每学期对我的孩子有四次评估,但老师并不会向我透露班里其他孩子的学习情况。”

  同时,彭爽提醒家长选择国际学校时要独立调查、理性分析,因为行业内仍存在从业人员储备不足,办学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她表示,除了费用、硬件设施、师资、课程、理念等普遍问题,家长还要关注创始人背景、学校的近期、远期规划、学生的入读率和转学率、学校对“问题”学生处理方式等方面,以便做出更好的判断。此外,她建议家长在选择前多去学校参观,全方位观察校园环境、学校管理者、老师和学生的状态等,并且与至少两名在校生的家长聊一聊,切忌以偏概全。在申请国际学校时,家长有时也需要接受学校的考核。彭爽表示,主要看家长的教育理念及对孩子的期待是否与学校一致,否则后续会有许多麻烦和矛盾。

  有人认为,选择国际学校是一条不归路。不少国际学校家长会将孩子的表现与其他公立学校、双语学校比较,陷入纠结和焦虑。彭爽认为,国际学校适合内心强大,不患得患失的家庭。她说:“没有一所学校是完美的,应判断自己的家庭需要什么,谨慎选择适合的,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积极与学校沟通。而且,择校虽然重要,但家庭仍然是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父母不可低估自身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

  择校的价值在“择”不在“校”

  李锰

  昆明/北京世青国际学校

  升学指导教师&校长助理

  “国际学校目前仍属于小众的选择。”在分享择校理念之前,李锰提醒家长,选择国际学校之前首先确定要不要把孩子定位成千分之一的个体?

  国际学校近几年发展迅猛,“2017年北京新开了五六所国际学校,上海新增了12所”。但看似火爆的背后,选择这条道路的学生仍是小众。李锰解释说,据上海某双语学校校长统计,目前国内在读国际学校的学生约为14.5万,有自媒体统计的数据是20万在读学生,但全国中小学生的总量在2亿左右,选择国际教育的孩子只是其中的千分之一。

  李锰曾为数百个家庭提供过择校方面的咨询和建议,其中大量的是孩子刚0-3岁的家庭。在李锰看来,择校的价值不在于“校”而在于“择”。

  李锰给家长推荐了一篇国外学者对择校问题的研究论文,其中提到一个观点: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重要,择校家庭具备的某些不可观测的特征对孩子的表现影响更大,这些不可观测的特征包括家长自己受过更好的教育、对子女的教育更关注等等。

  李锰说,有数据显示,国际学校在校生家长有本科学历的占到91%,在世青,这一比例会达到96%左右。李锰举了一名世青学生的例子,“她在入学考试时是最后一名,但一段时间后跳到了第一名,家长说孩子考了三年才被学校录取,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因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未来很多工作都将被机器完成,唯有创造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李锰也从社会发展趋势出发,建议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教育路径、专业时不要仅仅出于就业的目的。

  在李锰看来,创造力无法培养,只能被保护,相对于公办学校,国际学校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呵护孩子的创造力。他以自己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为例,“她写作文时会同时配许多图画来对文字进行补充,老师不但没有教训孩子,反而鼓励她。老师尊重每一个孩子,也对孩子的个性更为包容。”

  高中是影响未来的分水岭

  谢强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助理副总裁

  兼北京新东方学校副校长

  公办学校普通班、公办学校国际班、国际学校都有大量准备赴美读本科的学生在新东方学习,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只有好学校和差学校,而不是国际校和非国际校之分。

  谢强说,从他接触的家长群体来看,在孩子低龄阶段就选择国际教育路径的家长越来越多。但谢强认为,与国外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优势在于数学,公办学校在小学、初中阶段能够给孩子打下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会建议学生在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之后再选择国际教育。”

  谢强也坦言,如果在高中阶段才选择国际教育,也有一些弊端和问题是家长必须考虑到的,比如与从小就选择国际教育的孩子相比,在高中阶段才进入国际教育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会显得竞争力不够,孩子此前在学习上投入大量精力影响了兴趣爱好的发展,可能导致孩子未来留学时难以融入国外学生生活等等。

  在谢强看来,高中是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分水岭,他列出了五条可能的路径,分别是:1.普通校2.公办校国际班/少量有门槛的国际学校3.没有门槛的国际学校4.美国读高中5.去加拿大读高中。其中,公办学校有中考成绩为标准,可以作为家长择校时的参考,而对于没有入学门槛的国际学校,谢强建议家长一定要谨慎挑选。

  对于留学国,谢强说,美、英、加、澳是大多数家长的选择。相较而言,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学生也有留下就业的机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留学门槛较低,大学收费水平也低于美国,有些家长选择加、澳也有移民的目的;本科阶段选择留学英国相对少一些,留学后也很难留下工作。

  D04-D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冯倓秋 缪晨霞

  D04-D0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