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冯倓秋)传统教育的局限在哪里?应当如何做出改变?3月24日,在2019新京报·新东方国际教育择校展上,北大附中国际部副院长、北大附中海口国际部院长Nils Olson分享了如何打造一间没有墙的教室,让学生以世界为课堂。


传统教育中存在无形的墙


过去200年中,传统教育的方式几乎没有改变,教室也还是原来的样子。如果把监狱和教室做对比,会发现它们的建筑结构是非常相似。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老师是课堂的中心,被视为知识的来源,知识的传播是单向的。学生则是被动的倾听者,师生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


同时,传统教育把学生按照年龄和年级进行划分,不同学科之间也被严格划分开来,数学和英语是不同的,英语和体育是不同的,实践和理论学习之间也有一堵墙,理论学科似乎被认为比实践学科更有价值。


这种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在哪里呢?Nils Olson认为,这并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人类其实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在互动交流中学习的,传统教育和人类学习的原理不太符合。其次,这也不是大学想看到的教育景象。“尽管标化考试成绩很重要,GPA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告诉大学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你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所爱的东西。”最后,这种教育模式并不能带给孩子正常、快乐的学习环境。


北大附中国际部副院长、北大附中海口国际部院长   图/新京报摄影记者 王远征


给学生注重体验、社区和研究的教室


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首先,教育是以学生为原点的,学生是课堂中需要被最先考虑的,教室的设计也应该围绕学生。让他们不仅做学生,还要做课堂助手,甚至做老师,让他们成为作为课堂活跃的参与者,打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墙。此外,不再把学生按年龄和年级划分,通过像哈利·波特那样的书院制,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互相教导。


同时,要开展跨学科的教学,英语和历史可以一起学习,数学和体育也可以一起教学。最后,在课堂中要注重实践。“想象一间没有墙壁的教室,一间注重体验、社区、研究的教室。”Nils Olson举例,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前往不同的地点进行体验式学习,比如在肯尼亚和科研机构一起研究濒危动物,以世界为课堂。“如果说体验是我们学习的方式,服务社区就是我们学习的理由。”Nils Olson表示,社区服务和学术研究也同样要被重视。


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