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冯琪)4月2日,教育部发布相关意见,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要求每人5年不少于50学时,其中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50%。


将面向社会引入培训资源


由校领导担任学校首席信息官(CIO),组建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确定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培训计划;以学校为单位申报研修主题和培训需求,采取校本研修、区域教研、教师选学等多种方式,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整校推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面向社会,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支持的实物情景和实训操作等培训资源,尤其是职业教育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相关资源,以及一线优秀教师参与研发的微课、慕课、直播课等视频培训课程资源。


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合作,研发服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软硬件产品,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打造智能化、数字化、实时在线、同期同步的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建立自适应、菜单式、个性化的教师培训学习体验空间,推动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教育教学创新。


网络远程课堂帮扶贫困地区教师培训


教育部将遴选建设一批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培训平台,对口帮扶“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采用与中小学校“牵手”合作的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创新培训模式,结合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能力起点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需求制定培训规划。


鼓励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校际合作,发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及示范校等的引领作用,通过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子”、建立“双师工作坊”等方式,利用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采取教师模仿名师网络录像,或者名师网络录像与当地教师辅导结合等模式开展教学。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潘灿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