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综合报道 当地时间20日,美国著名影评人安德鲁·萨里斯(Andrew Sarris)在曼哈顿一家医院逝世,享年83岁。据萨里斯的妻子、影评人莫利·哈斯克尔(Molly Haskell)称,他死于胃部病毒感染引起的并发症。

  推“十大”电影评选

  萨里斯曾长期担任《村声》杂志的专职影评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艺术如日中天之时声名雀起。萨里斯自1960年起为《村声》工作,并以一篇名为《关于作者理论的笔记》的论文一举成名。在这篇文章中,萨里斯宣扬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中心作用,并称电影的“终极荣光”在于“导演的个性与他的材料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向美国读者介绍法国的“作者理论”的同时,他也向美国观众普及了欧洲电影新浪潮运动。

  知名影评人戴维·汤普森对媒体说,“安德鲁·萨里斯是一位核心人物,他教导美国观众怎样去看外国电影以及美国本土电影。”

  萨里斯还是推动媒体影评业“十大”电影评选的先驱。1968年,他发表了另一名文《美国电影:导演及方向,1929-1968》,力图“重新发掘被低估的作品,重新界定电影流派,重新发现电影导演”。在这篇文章中,他极力褒扬了奥逊·威尔斯、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弗里茨·朗及希区柯克等美国导演。

  与宝琳·凯尔论争引注目

  萨里斯和另一知名影评人宝琳·凯尔(Pauline Kael)的争论是60年代美国影评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在一篇名为《圆与方》的文章中,凯尔批评萨里斯的观点模糊,缺乏原创性,并且琐碎、不成熟。而萨里斯则批评凯尔将风格置于内容之上。两人的争论不仅限于纸上,在现实生活中二人也一直不睦。据《纽约时报》报道,1969年哈斯克尔和萨里斯结婚时,凯尔拒绝去参加婚礼,并说“没关系。我会去莫利的下一次婚礼。”

  萨里斯于1989年离开《村声》,担任《纽约观察家》的影评人。他长期在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教授电影课程,还曾在纽约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萨里斯还是全美影评人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编译:新京报记者 吴永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