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距今已经30年。

 

海子原名査海生,从小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在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他写下了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

 

1982年至1989年期间,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海子的诗不只停留在他的诗集里,还存在于娄烨的电影《推拿》、周云蓬的《九月》、汪峰的《流浪》中,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代知识分子和艺术家。

 

海子的诗歌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他的诗歌观念是对古代史诗、近代抒情诗、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理念的综合。从思想上,他接近于一个存在主义者;从情感上,他接近于一个浪漫主义者;从精神上,他接近于一个“狂人”式的先知;从认知方式上,他又是一个充满神性体验色彩的理想主义者。在诗学观念上,他深受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相信“酒神体验”的力量,相信“大地”原始伟大的本质力量;在艺术观念上,他又特别认同凡·高、荷尔德林那种疯狂的气质。

 

当呼啸的列车疾驰而过,海子25岁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那一年的春天。海子带着对诗歌的爱和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