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门德斯在《1917》拍摄现场。


在国内影院复工之后,萨姆·门德斯执导战争大片《1917》重新定档8月7日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2名英国战士,为拯救1600名战友,逆行传讯,跨越生死,使命必达的故事。观众可以在包括IMAX、中国巨幕、CINITY等影厅更加浸入式体验“身临其战”。这也是继《007:大破天幕杀机》之后门德斯第二部专门为IMAX制作的电影。

 

电影技术的革新引领着电影的未来,也为电影的表达手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1917》中,门德斯与老搭档摄影师罗杰·迪金斯勇于尝试突破,他们用巧妙的剪辑实现了“一镜到底”的特殊视效,这也是该拍摄手法首次完整运用到战争片中,360度的还原出战争的残酷与无常。而面对某些对于该片“炫技”“激战场面不过瘾”的评论,门德斯曾表示本片的主题“角色的目标不是屠杀尽可能多的敌人,而是要回家。”

 

《美国丽人》剧照。


作为英国戏剧舞台的顶尖导演,门德斯年轻时就曾获得过英国皇家勋章的表彰,而勇于突破的他却开始尝试在大银幕寻求突破,“当我决定执导描写美国中年男人危机的《美国丽人》(1999年上映)时,我甚至都没在美国的郊区待上哪怕两天。我接各种片子,是因为我可以领悟到它们很原创的部分,我想接受新挑战。”

 

而在门德斯的镜头下,他的作品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巨作,都会体现出他独特的艺术审美符号。比如,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总是出现同一场景和画外音,喜欢用音乐和镜头的搭配来讲各种故事,总是会出现餐桌和聚餐,注重家庭,下雨往往预示着不祥等。

 

评论界曾对门德斯下过类似“他是个一直求变的、冷静的人文主义者”的定义,而他也一直在用自己独特的领悟来不断地进行创作上的突破,“学着把熟悉的东西变陌生,把陌生的变熟悉。像导演莎剧一样导演新片,像导演新片一样导演莎剧。”

 

英国女王勋章获得者

最年轻的奥斯卡宠儿、导过最文艺的007

 

2005年,年仅40的门德斯就获得了英国导演协会奖终身成就奖,他曾谦虚幽默地表示,“我觉得自己(拿奖)还是不够格。我觉得这个奖是一笔银行贷款,我要在20年之后连本带利偿还,那时我就会觉得自己更有资格了。”


刚于8月1日过完55岁生日的英国导演萨姆·门德斯的起点非常高。祖父是作家,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儿童读物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他在作为戏剧导演执导处女作《樱桃园》时,合作的女主演朱迪·丹奇已经获得过两次代表着英国戏剧及音乐剧最高荣誉的劳伦斯·奥利弗奖。

 

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萨姆·门德斯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顶尖导演,曾执导过《理查三世》《暴风雨》等知名剧目,后又成为丹玛尔仓库剧院的艺术总监,并曾获得过多次托尼奖、劳伦斯·奥利弗奖的导演奖和提名。在2000年英国女王生日荣誉名单上,35岁的门德斯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以表彰他对英国戏剧做出的杰出贡献。2005年,年仅40的门德斯就获得了英国导演协会奖终身成就奖,他曾谦虚幽默地表示,“我觉得自己(拿奖)还是不够格。这个奖是一笔银行贷款,我要在20年之后连本带利偿还,那时我就会觉得自己更有资格了。”

 

门德斯和朱迪·丹奇在影片《007:大破天幕杀机》拍摄现场。


斯皮尔伯格曾经评价门德斯:“他的舞台剧像电影,他的电影又有舞台剧的属性”,《泰晤士报》称他的导演编排做到了“戏剧最好的模样”。同时朱迪·丹奇也成为了门德斯的御用,两人之后还合作了《007:大破天幕杀机》《007:幽灵党》等电影。

 

门德斯曾说:“绘画,小说,诗歌,音乐,这些都是最高级的艺术殿堂。但是戏剧和电影可以偷师其中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同样,戏剧也对门德斯的电影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跨艺术形式的创作内核让门德斯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游刃有余,且表现出了出色的导演能力和掌控力。

 

门德斯(右)与《美国丽人》主演凯文·史派西。


1999年,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推荐,萨姆·门德斯拍摄了自己的首部电影《美国丽人》,讲述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该片全球票房超过3.5亿美元,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美国导演工会奖等荣誉,也让他的电影事业全面开启,而那时的门德斯刚满34岁。他也是六位凭借电影处女作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中最年轻的一位。

 

当不少观众欲把萨姆·门德斯定义为“中产阶级生活”、文艺片导演代言人的时候,门德斯展现了自己更加丰富的类型驾驭能力。黑帮片《毁灭之路》,战争片《锅盖头》,公路片《为子搬迁》,都获得不俗口碑,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你从《为子搬迁》(2009年执导)以后来看,我所有的电影都有类似的问题。它们都是关于一个或多个迷路的人,他们试图找到出路。这一次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碰巧他们找到了出路。”曾一度有传言说门德斯将要执导漫威旗下某部《复仇者联盟》,就当观众一致认为他绝不会“屈尊”执导商业爆米花影片时,他却出人意料地执导了两部《007》电影。

 

《007:大破天幕杀机》中“最文艺范儿”的007。


在《007:大破天幕杀机》和《007:幽灵党》中,门德斯充分融合自己的风格,同时进一步深入阐述自己感兴趣的“家庭”“死亡”等相对属于文艺片的主题。两部电影共获全球票房19亿美元,被不少007粉丝称为是最文艺范儿的邦德片。然而门德斯却表示执导两部007是“足以改变人的一生”的精彩体验,但拍摄商业片“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职业的选择,并且你生活中的其他一切都要为此让路”。因此在《007:幽灵党》之后,休息了三年的门德斯选择制作战争片《1917》。

 

拍摄《1917》

常反省“为何要陷入这种困境”

 

门德斯认为自己有责任讲出这些故事,使在战争中的某些牺牲得到理解。门德斯想到了“在宏观中展现微观”的概念,以避免它成为无聊的历史片,而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喜好。


《1917》来自于门德斯从祖父那里听说过的真实故事。他的祖父阿尔弗雷德在1916年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负责穿越无人区传递消息,当时他只有17岁。身材单薄的他经常被超过身高的冬季浓雾所笼罩,而在泥泞的战壕里待了两年,也让他养成了经常洗手的习惯。直到70多岁的时候,他才谈起自己的这段战时特殊经历。“这是因为他永远都记得战壕里的污泥,”门德斯回忆道,“所以他永远也无法变得干净了。”

 

门德斯认为自己有责任讲出这些故事,使在战争中的某些牺牲得到理解。门德斯想到了“在宏观中展现微观”的概念,以避免它成为无聊的历史片,而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喜好。因此《1917》的故事着眼于个人体验,将战争背景落实到了非常个人化的表达上。

 

摄影师罗杰·迪金斯与门德斯在影片《1917》拍摄现场。


老搭档摄影师罗杰·迪金斯收到了门德斯的剧本,开篇第一句话就让迪金斯犹豫了:“这些都要用一条镜头完成”。门德斯认为,一镜到底与电影的故事密切相关,片中的两名年轻英国士兵必须与时间赛跑,以拯救1600名士兵的生命,“从一开始我就想以实时方式拍这部电影,让观众一同踏上旅程,与角色同步呼吸,了解战争的本质,一镜到底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最好方法。”可在迪金斯看来,一镜到底虽然在技术层面很难实现,但他更担心摄影上的过度炫技会削弱剧本的力量,让观众脱离剧情专注于镜头上面。


其实长镜头和手持镜头在门德斯的作品中并不少见。早在《007:大破天幕杀机》的开场片段中,萨姆·门德斯就曾与罗杰·迪金斯合作完成了一镜到底的镜头让观众与007一起进入墨西哥亡灵节现场。手持镜头则在两人合作的第一部电影《锅盖头》中就大量出现。此前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也以一镜到底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但萨姆·门德斯想要突破:“《鸟人》做得非常棒,但片中都是内景,并且不断回到相同的地方。我们是线性的,不断移动到不同场景,你甚至不知道下一个镜头扫到的角落会是什么样子。”

 

然而在《1917》艰难的实际拍摄过程中,门德斯常常反省“为什么陷入了这种境地”。

 

为了让画面自然流畅,“无缝链接”制造出一镜到底的视觉呈现,门德斯发挥了自己戏剧导演的专长,美术指导丹尼斯·加斯纳在制片厂空地上制作了大量场景模型,剧组在场景还没搭建好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排练拍摄走位,精确计算出每个场景的长度,共耗费六个月的准备时间。 剧组还在拍摄区域旁边张贴了警告步行者的告示牌,以免行人不会被散落的“尸体”吓到。

 

《1917》剧照。


整部电影看似一个长镜头完成,其实隐藏着数十个“看不见的剪辑点”,最长的镜头达到了8分半钟。在拍摄现场,大量镜头由于微小拍摄和演员失误被废弃,剧组还为全员准备了写有全场人员走位、摄影及运动方式等标注的“地图”剧本,以便顺利完成镜头拍摄。由于剧组尽量使用自然光以及外景拍摄,并拍摄尽可能多的真正一镜到底镜头用以完成最后的拼接,想要等到剧情设定中多云的天气下马上完成拍摄,整个过程中气象学家一直都在现场,帮助剧组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门德斯称拍摄过程常常是名副其实的“听天由命”。

 

若过于注意摄影机的存在

《1917》的反战初衷就“战败”了

 

“不要总是考虑成果或是观众的反应。需要思考的只有不断探索的过程。我最喜欢的名言出自《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所说的:反复的探索即是正道所在。”


2019年12月25日北美上映后,不少媒体将《1917》称为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片。《IndieWire》还称赞:“尽管‘一镜到底’的概念并不是新鲜的,但是《1917》做到了不同于过去这些年《鸟人》和《夺魂索》等电影——门德斯为此注入了新鲜,不仅从中制造出张力,还让观众沉浸在战时生活完全不可预测的状态中。”

 

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1917》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三项大奖,这也是自影片《虎!虎!虎!》(1971年第43届奥斯卡获得5项提名)近50年以来,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战争片。

 

《1917》获得了2020年第92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混音奖。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一镜到底”,有些评论家就表示这样做就更像是为形式而形式的影像试验,像是一种技术能力的过度展示,它会分散人们对于情节的注意力。门德斯嘲讽了这种观点:“摄影机从来不会穿越钥匙孔,也不会穿过玻璃,更不会跟随子弹移动的轨迹。”对他来说,这不过是某些“电影评论家”的“撒娇”,而不是创作者应该值得担心的事情。

 

在门德斯看来,无论是在戏剧舞台上改编莎士比亚、狄更斯和哈罗德·品特的作品,还是在大银幕上演绎中年男人的白日梦或是战壕中的鼠辈误触地雷,都需要自己勇于尝试表达上的突破。“不要总是考虑成果或是观众的反应。需要思考的只有不断探索的过程。我最喜欢的名言出自《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所说的:反复的探索即是正道所在。”

 

门德斯和《1917》的编剧也曾表示,他们拍摄这部影片的全部意义在于,你会在另一个人的生命里活上115分钟。如果你太过于注意到摄影机的存在,那么这部影片的反战初衷就全都“战败”了。“理解历史是避免未来灾难的唯一途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对彼此做过的最愚蠢的事情。我们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让你坐在椅子上看手机的,不是让你欣赏战争背景的,也不是让你产生正在玩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感觉——当然,我相信我的祖父要是能看到这部影片,他会感到不太舒服,但我确信他会感激这部电影的存在。”

 

新京报记者 李妍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