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鸡王镇宅》。

  十二生肖的轮替给了中国人每年爬梳动物的社会文化史的机会。在忙碌一年后,通过这种颇具趣味的文化钩沉,我们既能回顾那些在匆忙中易被错失的生活意趣,也能或近或远地与前人在浪漫风度、想象力上有所接续。

  今年要说的鸡。如果在十二生肖中国选一个拥有文化意象最多的动物,鸡当之无愧。它既可以出现在清朝官服与花翎上,标示权力与等级,又渗透进地方传说,成为一座座村落神庙的根源。这种可上可下、可俗可雅的特质使中国鸡文化打通了不同阶层与领域。即便在当代,雄鸡既能因与祖国版图形似成为一种抽象且威严的象征;其实体又是深入万家、与中国人日常生活关系最紧密的家禽之一。

  与此相应,中国的鸡文化丰富至博杂,本土文化沉淀在开放中也与西方影响交汇,构建着国人关于鸡文化记忆的新知。2017年的这份迎新文化盘点便在这样的过程中,七分怀旧,三分探新。

  神侃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昴日星官

  昴日星官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住在上天的光明宫,其本相传说是六七尺高的大公鸡,神职是“司晨啼晓”,其母是毗蓝婆菩萨。古人用昴宿定四时,《尚书·尧典》中写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如日落时看到昴宿出现在中天,就可以知道冬至到了。

  昴日星官在西方星象中有一个对应的星宿,天文学称它为“昴星团”,民间叫做“冬瓜子星”。在冬夜星空,人类的肉眼可在昴星团里面看到7颗星,希腊神话中称它们为“七姐妹”。在更流行的西方十二星座体系当中,昴星团属于金牛座。

  昴日星官出现于中国古代的神话演义小说中。如在《封神演义》中,其原名为黄仓,是截教通天教主的门人,因无福成仙,在万仙阵中阵亡后,轮回进入神道,成为天庭中的一位神。他更流行的形象出现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途经毒敌山琵琶洞时被蝎子精困住,孙悟空经黎山老母指点,恳请昴日星官下界降妖。星官现出公鸡本相长叫一声,蝎子精便被收服了。这个情节与现实中两种动物的相克关系对应。

  2017年,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的两扇农历鸡年艺术橱窗由中国当代艺术家邬建安打造。邬建安正是以昴日星官为主体,借助中国传统剪纸与皮影的造型语言寓意鸡年吉祥。

  鸡王镇宅

  魏晋时期,鸡成为门画中辟邪镇妖之物。在门楣上贴鸡成为四川成都等地的习俗。在桃花坞年画中也有“鸡王镇宅”的年画,图案是一只大公鸡口衔毒虫。

  天鸡

  上古神话中住在天上的神鸡。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汉代陶器已有其像,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雄鸡抑或是古人心目中呼唤日出、光明的天鸡的反映。

  鸡脚神

  鸡因在日夜间承上启下,在民间传说中也有阴阳使者的身份。在一些村镇或较偏远的山区,流传着鸡脚神的传说。人去世三天后,停放棺材的屋子里会出现动物脚印,通常是鸡脚印,传说是阴间使者带死者亡灵去见阎王的向导鸡脚神所留。

  汉代斗鸡人俑。

  鸡图腾

  少数民族都有动物图腾,雄鸡是白族先民崇拜的图腾。至今白族人家的小伙看上某位白族姑娘,男方家就请媒人带上小伙在月圆之夜悄悄地上门提亲,无论提亲是否成功,女方都要以雄鸡款待求亲者。

  鸡神庙

  一些村落中的庙群中常见山神庙、娘娘庙等,鸡神庙则往往与地方传说有关。如在山西省洪洞县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村口有一只大公鸡专啄人的影子,“小唐”(唐王李世民)听说很多人死于此因,便在微服出巡时射死这只鸡,投入井中,以石封口,村民在井址筑起鸡神庙。这样的传说口口相传,至今在一些传统村落中老人仍能讲述。

  墨画

  冠红如火,尾黑如漆

  汉代 斗鸡纹、斗鸡俑

  “斗鸡”是古代一项给人刺激又无危险的娱乐活动,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斗鸡都很流行。据《汉书》记载,汉宣帝登基前常“斗鸡于杜鄠之间”。曹植曾作《斗鸡诗》:“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汉画像石生动记录了斗鸡的生猛场面:二鸡如猛禽,怒目相对,昂首曲腿,厮杀即将开场。而汉代斗鸡俑则对此有更立体的呈现:陶人怀中抱鸡,准备放开这只斗士,与等在前方的另一只鸡展开搏斗。斗鸡活动的盛行也在语言文化上留下痕迹。今人用“呆若木鸡”指人反应迟钝,但这个成语的原意是指,训练出的斗鸡镇定自若的最佳状态。

  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

  赵佶《芙蓉锦鸡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俗语则在强调鸡有信德不失时。雄鸡被赋予勇武品格与守时信德,因此上千年来不断出现在花鸟画中。

  北宋徽宗赵佶绘制的《芙蓉锦鸡图》描绘了一只锦鸡飞临芙蓉枝头,回首翘望彩蝶的场景。锦鸡,即雉鸡,按儒家“瑞应”说,其出现是“圣王”出世的象征。因此宫廷画中的锦鸡多有政治含义,与鸡相关的绘画在中国艺术史中多有出现,从元代王渊《花竹锦鸡图》到清代郎世宁《锦春图》,都以锦鸡喻君子五德,具有教化功能。

  段建宇《艺术鸡》

  70后的艺术家段建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艺术鸡”系列。2002年,段建宇的艺术鸡走下画布,被做成玻璃纤维雕塑,然后一只只亲手绘制,每只鸡均独一无二。《艺术鸡》首次露面是参加2002年韩国光州双年展,2003年《艺术鸡》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一群鸡在世界顶级大展——威尼斯双年展军火库展区自由散步,让人又惊又喜又忍俊不禁。将日常叙事引入却又穿梭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所形成的具有荒诞意味的图像,显露出了当代绘画所实验的新方法与策略。

  齐白石《大吉图》。

  吕胜中《大公鸡》

  现当代艺术中,齐白石、韩美林、黄永玉等对鸡主题的创作则超越了教化意味,更多是基于鸡本性及吉祥寓意的传承。50后艺术家吕胜中一幅5×3.6米的巨幅作品《大公鸡》在2015年底展出。吕胜中的原作以一张油画布绘成,鳞甲覆盖的凤爪稳于岩石之上;五色羽毛挺拔,尾羽如丝缎一般簌簌。展览现场,原作被按比例缩放至76×49.72cm,通过逐行拍摄将18平方米原作拼接制作成高清数字文件,再以艺术微喷的工艺将作品完整还原在油画布上,画框结构则采用中国传统的榫卯方式。

  吕胜中曾回忆这幅画的创作原由;“幼时春节,邻居家见一张大公鸡年画,喜爱不已,而难以获得,日思夜想,梦见它站在我家墙头引颈高歌,呼唤着童年理想化乡土田园……我重新演绎这只上世纪的大公鸡,让它就站在这块幸存的石头上静观惊奇,啼声中几十年拂晓,农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理想化的不断演绎中越发浓艳,渲染着我心中远去的故乡。”

  徐悲鸿《雨中鸡鸣》

  至近代,雄鸡常被画家借以表达君子正义情怀,以及为理想而战斗的精神。徐悲鸿曾绘各种雄鸡图,如《雨中鸡鸣》绘一只雄鸡霸气立于一块大石上,引吭高歌,鸣音似有冲破压抑大雨的气势。徐悲鸿笔下的鸡,冠与爪之刻画精细严谨,尾巴以浓墨大笔扫出,冠红如火,尾黑如漆,粗与细、红与黑的对比中呈现出一种和谐。画鸡成为他在画马以外的另一绝,并内涵深意:徐悲鸿以此呼唤那些有血气的志士,奋起拯救民族危难于水火之中。

  闲读

  童话虚构,寓意颇深

  金鸡与银鸡

  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关于鸡的民间故事中,俄国诗人普希金编写的《金鸡的故事》是流传度、改编版本与形式最多的故事之一。《金鸡的故事》是一篇讥讽意味浓厚的童话诗:强大王国的国王与勇敢善战的两个儿子,虽兵强马壮,虽有金鸡时刻报警提醒,却抵挡不住异域女王美色的诱惑,最终全军覆没。在《金鸡的故事》结尾,普希金写道:童话虽是虚构,却深有寓意,对善良的年轻人,不无裨益。剧作家贝尔斯基根据普希金的这个故事写成三幕歌剧《金鸡》,1909年10月7日在莫斯科齐美剧院首次公演。这个叙述昏庸、愚蠢的都顿王的崩溃故事在俄罗斯经过多重演绎,对经历了1905年“血腥周曰”事件后革命骚乱的俄国而言,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有力讽刺不言而喻。

  在普希金的诗歌创作中,童话诗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诗歌的特色。《金鸡的故事》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通过戈宝权对普希金作品的翻译在中国传播,与本土其他动物故事共同构成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中国诗人巫昂则以银鸡为主题创作了一篇寓言式的小品。“香港有金鸡,山阴县有银鸡,银鸡是一种特殊品种的鸡,培育它的人是山阴人氏,叫做阳阳生”。小说以一只每天吃一两银子、生半斤银蛋的银鸡开头,以银鸡老死、守财的阳阳生出家结尾。

  鸡仔文学

  “鸡仔文学”(Chick Lit), 是针对20岁和30岁之间的女子,特别是单身职业女性的都市女性文学,以1997年英国作家海伦·菲尔丁的《BJ单身日记》为标志,随后《穿Prada的女魔头》《欲望都市》等同类作品也登上了英美图书畅销榜。这类小说常由女性作家书写,时髦女主角在城市居住,为事业打拼。有评论认为,英国作家创造了“鸡仔文学”,美国作家则发展和推动了多流派的出现,如针对中老年妇女出版的“母鸡文学”和针对基督徒出版的“教徒鸡仔文学”。大多数喜欢“鸡仔文学”的读者是20多岁、渴求独立,寻求自我尊严和价值的女性。

  根据中国出版界的观察,国内尚未有此类文学概念出现,且引进作品仍存在水土不服的状况。原因除跟中西生活形态差距大之外,西方青年女性尤其是独身女性、职业女性公共空间的生活丰富,独立的财产与人生观亦有利于形成并书写女性新传统,而中国具有真正精神的女性读者群体及创作群体仍在发展中。就社会发展而言,这类书未来在中国有前景,也将成为部分女性存在、成长的追求。

  把玩

  纤细浮动,羽毛璀璨

  鸡缸杯

斗彩鸡缸杯

  鸡缸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酒器,因杯壁上常画有雌、雄鸡及雏鸡,故称鸡缸杯。鸡缸杯的画面还常间以山石、兰草、牡丹,寓意吉祥、富贵。鸡缸杯采用的“斗彩”工艺,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是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协调,入窑经低温二次烧成,使诸色交相辉映。

  常见的鸡主题图案以传达天伦和乐的子母鸡图为主。如公鸡、母鸡率领小鸡觅食于野地,母鸡低头欲啄虫,小鸡展翅雀跃;又如母鸡振翅低头,奋力与猎物搏斗,小鸡为母加油,在前护卫的公鸡则回首关注妻儿。

  鸡缸杯杯体小巧,轮廓直中隐曲,曲中显直,风韵清雅隽秀,为后世历代皇帝喜爱,明清两朝多次仿制。《陶说》载:“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值钱十万。”成化斗彩鸡缸杯曾于1980年及1999年拍卖,均刷新中国瓷器拍卖世界纪录。

  鸡心佩

白玉龙凤纹鸡心佩,清,故宫博物院藏。

  鸡心佩,是韘(shè)形佩的俗称。韘形佩从玉韘演变而来。多作椭圆形,上端出尖,中有一圆孔,近似于盾牌或鸡心的形状,两侧常透雕有龙、凤、螭等装饰,具有驱邪纳祥的美好寓意。鸡心佩是汉代特有并常见的一种佩饰。魏晋南北朝后少见,宋以后随着崇古仿古风尚的流行,逐渐开始出现有仿制之作,至清代不止。

  鸡心作为一种常见的形制,还常见于“鸡心罐”和“鸡心核桃”。鸡心罐罐体状如鸡心。鸡心核桃产于京郊、冀、晋等地,因状似鸡心而得名,是文玩核桃中最具代表且历史久远的品种之一。传世老核桃中老鸡心占有相当的比例。全身纹理星星点点,呈胆背状。质地较硬,较适合雕刻,也成为核桃雕刻的上好品种。

  鸡首壶

隋代李静训墓中的白瓷龙柄鸡首壶。

  鸡首壶因壶嘴流部的鸡首形装饰而得名,是西晋至唐初流行的一种瓷壶。西晋时器形较小,圆腹,肩部贴一鸡首,小而无颈。壶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实心。东晋时,主体也是圆腹盘口壶,但鸡首下有短颈,喙由尖变圆,冠加高,鸡尾消失。至南朝时,壶身整体加高,鸡颈较前期加长。隋代壶身更高,鸡颈不仅更长,而且作仰首啼鸣状,鸡尾柄变塑贴龙首柄。至唐代初年,鸡首壶被新出现的执壶所替代,逐渐消亡。

  鸡首壶流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瓷器大发展的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大批中原居民、士族、地主纷纷南下,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也使南方制瓷工艺逐步提高。中国制瓷业形成南北两大系统,南方以瓷器制造为主的手工业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瓷器造型中仿生器形样式繁多,如卧羊形、蛙形,又如鸡头、羊头、虎头等装饰,目的均为祈求吉祥和辟邪。鸡首壶即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鸡”与“吉”谐音,鸡首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反映出战乱年代人们对安宁生活的祈望。

  鸡血石

鸡血石“咸”“丰”对玺。

  鸡血石同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并列,享有中国“四大国石”的美称,因其开采时的色彩与刚宰杀的鸡血滴在玉石上相似而得名,主要用于印章和工艺雕刻品。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官僚长用鸡血石制作印章,清代官吏服饰中,鸡血红曾代珊瑚红、玛瑙红为顶花品饰之最高荣誉。

  鸡血石因朱砂渗透到高岭石、地开石之中而缓慢形成。在中国,鸡血石开采于明初,当时鸡血石露出岩石表层,古人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开采,在露出岩石表面的鸡血石上烧柴,岩石全部烧热后,用冰冷的溪水浇泼,使石头分裂,再用铁铲很容易即把鸡血石采下。这种采法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表层露头的鸡血石都已采竭,改用炸药爆眼再用手掘或机掘深挖。

  中国最早在浙江昌化发现玉岩山鸡血石。传说远古时,一对美凤凰不时听到哀怨之声,俯首见人间蝗虫成灾,百姓受苦,决意下凡消灭蝗害。蝗灭,百姓筑起玉岩山希望留下凤凰,但山上一对强横的鸟狮因忌妒与之凤凰搏斗,践踏了凤凰蛋。凤凰含泪啼血离去,玉帝感念百姓之诚,令地藏菩萨将凤凰血、凤凰蛋点化成丹石,千万年后形成玉岩山的鸡血石。故而鸡血石又称“凤血石”。地方传说赋予鸡血石与当地历史、人文更紧密的关联,也为这一石料增添了秘密而浪漫的意涵。

  鸡翅木

鸡翅木六开光坐墩。

  鸡翅木分布于全球亚热带地区,主要产地东南亚和南美,属红木,有微香气,生长年轮不明显,产于中国两广、云南、福建以及东南亚等地。

  鸡翅木木质有的白质黑章,有的色分黄紫,斜锯木纹(“V”字形)呈细花云状,酷似鸡翅膀。纵切面,木纹纤细浮动,变化无穷,自然形成山水、人物图案。鸡翅木因此得名,一说最初这个名称由木匠叫开,逐渐约定俗成。较花梨、紫檀等名木,鸡翅木产量少,木质纹理独特,以存世量少和优美艳丽的韵味为历代文人、显贵所青睐。

  在古旧家具市场上,鸡翅木有新老之分。文玩专家王世襄认为,老鸡翅木“肌理致密,紫褐色深浅相间成纹,尤其是纵切而微斜的剖面,纤细浮动,予人羽毛璀璨闪耀的感觉”;新鸡翅木“木质粗糙,紫黑相间,纹理往往浑浊不清,僵直无旋转之势,而且木丝有时容易翘裂起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