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教学研究中视跨界为正常,不刻意划定专业学科门户边界的作风,有意无意间,影响着人大各个专业的学生,成为人大人才培养的特色。
——王天定,1967年7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1985级新闻系校友。曾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媒体伦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立学为民、治学报国”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宗旨。吴玉章老校长等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启了学校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在“以天下为己任”和“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下,人大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对党和国家影响深远的大师,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数十万的人才。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我做毕业论文时,在人大新闻系资料室查找资料,无意中发现许多年代久远的藏书,居然都盖有燕京大学的图章。看到这有些陈旧发黄的藏书,学院简介上的只言片语,瞬间成为具象化的历史。很多同学也注意到,人大校园里有很多老教授,他们平时不显山露水,偶尔一些场合,流利的英语让我们这些学生非常吃惊,后来才知道,他们中许多都有燕京大学的教育背景。

  由此,我想到人民大学的历史与传统形成。1950年人民大学正式创建时,在华北大学的基础上,先后并入北平中国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人文社会学科。这些学校,许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实力不俗,他们的许多学科成建制并入人大,客观上保留了学术种子,也壮大了人大的学术力量。

  人民大学成立后的第一位校长吴玉章,是延安时代的“中共五老”之一,资深革命家,也是一流的学问家和教育家。50年代的北京,街头书店有大量书籍抛售,其中不乏珍本善本,价廉物美,吴玉章安排花钱大量购进,为人大图书馆淘到第一桶金。和北京其他几家名校相比,人大建校时间不长,但人大图书馆在北京各高校中蛮有地位,这跟吴玉章老校长的眼光不能分开。

  吴玉章校长这段往事,是谭令仰教授上课时讲给我们听的,谭令仰教授是古代文论专家,却是新闻系的教授。他在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时,曾和乐黛云、傅璇琮等一起筹划创办一份名为《当代英雄》的同仁刊物。或许这本未能出世的刊物,是谭令仰教授与新闻专业的一段缘分,后来,应人大新闻系主任、新闻教育家罗列教授邀请加盟人大新闻系,在这个国内颇为有名的新闻系,他似乎自甘边缘。他说自己不想离开新闻学院,“有课就上课,没课就自己做点研究”,过着近乎与世无争的生活,但后来,他被推举为新闻系的党总支书记,依然不疾不徐的样子。

  谭令仰教授一口广东普通话,语速慢,中气足,粉笔字刚劲雅致。他给我们讲《文学概论》课,这门课是为新闻学专业学生量身定做,在通识教育中不忘专业特色,专业与通识并举,应该也是人大很多院系探索的目标吧。

  80年代,通识教育的口号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但在人大,它似乎像空气一样自然地存在着。著名的油画家朱维民教授2016年去世后,很多人看讣告上的简历,很奇怪他居然是新闻系的教授。其实,在人大新闻系80年代,朱维民老师可能是对新闻系学生影响最大的老师。很多学生对他的熟悉程度,可能超过新闻学专业老师。新闻系有古典文论专家、有油画家,这在今天的高校,已经很难想像,但在80年代的人民大学,大家习以为常。

  我想,这种教学研究中视跨界为正常,不刻意划定专业学科门户边界的作风,有意无意间,影响着人大各个专业的学生,成为人大人才培养的特色。

  温铁军教授是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但温铁军本科毕业于人大新闻系,长期在媒体工作。我记得1985年上大一时第一次听他演讲,他还在《农民日报》,刚完成沿黄河调查采访回来,因从事农村报道关注三农问题,进而转型为三农问题专家。2004年,温铁军受聘担任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现在仍是这个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貌似这是一个大跨度的转型,但我后来发现,我们的前辈学长中,这样精彩转型者不胜枚举。

  我本人天资愚钝,缺少进取心,没有像样的成就,但我总觉得人民大学建校以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办学传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触类旁通的能力,人大一大批学生能够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不俗的成就,尤其能够在所学专业之外成就事业,与人大这种办学特色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