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
本名嵇晓华,40岁。科学松鼠会、果壳网创办人。他希望科学流行起来,倡导将人们头脑中的知识交易、变现。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至今记得那个“最惨”的时刻。

  2012年年底,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发工资了,可没钱。快过年了,他不忍告诉大家工资要推迟。幸好,一笔商务汇款及时到账,解了燃眉之急。

  姬十三意识到,必须找到一种可持续的营利机制。

  从2008年创办科学松鼠会,姬十三就把推动科学传播的大众化作为宗旨。即便商业化运作的“果壳”时期,他也愿意做各种好玩的尝试,在赚钱的问题上没什么感觉。

  那次危机后,姬十三开始转型。2016年5月,他和团队孵化的付费语音问答项目“分答”上线。仅42天,分答获得1.67亿元的A轮融资。

  一名在网上与他相识多年的网友给他留言:“你变了。你越来越像一个商人了。”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科学也能赚钱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

  2007年,姬十三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专业博士毕业。他放弃了外企白领的工作,离开生活了30年的南方,成为一名北漂。

  此前,他靠着写科普文挣来的稿费,养活了自己3年。当时,中国会写、肯写这类文章的人很少。常见的年轻作者只有20人左右。

  在北京,姬十三将这些年轻人召集到一起,“科学松鼠会”应运而生。

  “科学就像难以开启的坚果,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能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让人们领略科学的美妙。”姬十三说,这是松鼠会的宗旨。

  2010年前后,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松鼠会获得了风险投资人的关注。考虑了半年,姬十三和同伴们决定:松鼠会仍然坚持非营利的初衷,商业化的果壳网随之诞生。

  如今的果壳网,坐落在北京CBD的朗园Vintage办公区。这里更像一间文艺书屋。暖色灯光下,随处散落着懒人沙发,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四周只有敲击键盘的声音。

  姬十三和一群科学青年创造并回答着各类生活科学问题:“为什么人类混血的好看,其他动物纯血的好看?”“为什么各种颜色的螃蟹、龙虾煮熟都是红色的?”

  科学作家

  成为姬十三前,他叫嵇晓华,是个内向文艺的理工男。

  嵇晓华生长在舟山本岛。在这个闭塞、狭小的岛上,看书是认识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在家附近的图书馆里,嵇晓华会看哲学、科学书籍。或许受到书籍的影响,他从小就会问一些很“大”的问题: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认为,哲学或生物能够解答他的疑问,大学时,他选了后者。

  四年本科、六年硕博的日子里,他配溶液、做实验、整理数据;能在30秒内完整剥出小白鼠的大脑,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用电极记录细胞放电。他觉得每个研究者都像一颗螺丝钉,日复一日,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钻得又专又深。他想走出这种状态,给自己起了笔名:姬十三。

  2004年,姬十三在《牛顿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科普文,5000多字。等到博士毕业,他已在《南方周末》《科幻世界》等媒体刊发了很多科普文,稿费月入上万。

  曾经,嵇晓华有两个理想,科学家或作家。姬十三成了二者的结合,科学作家。

  创业是场实验

  果壳网真正被人知晓是2011年。

  那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大地震。许多国人担心,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会污染海水。一些地区刮起“抢盐风”。对此,姬十三带着果壳团队迅速反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连发三篇“地震特辑”,对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解读。

  但作为一家商业化公司,果壳也得赚钱。创办初期,科研出身的姬十三不懂经商之道。如何分配股权、怎么找合伙人、如何带领员工,他统统不懂。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过得很快乐。

  最初两年,果壳尝试了多种品牌线下活动。比如模仿美国的搞笑诺贝尔奖,创办了“菠萝科学奖”;模仿TED模式组织“万有青年烩”,一年做了上百场活动;开展“第八日”项目,召集艺术家走进实验室。可活动办完了,钱没赚到多少。

  2012年前后,风投迎来资本寒冬,果壳网也出现危机。最惨时,工资都差点发不出来。姬十三意识到,必须建立稳定的商业模式,做出一个成熟的企业。

  创立果壳网的7年里,姬十三持续不断地实验、验证。他常说,创业和科研相似,都是先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在失败与实验之间切换。“这是我习惯的工作方式,我从中找到了乐趣。”

  一步步被推成了创业者

  2014年,姬十三决定杀入知识付费战场。这次的产品是分答。

  为了分答,团队邀来章子怡、汪峰、李银河、周国平、罗振宇等明星学者助阵。姬十三还给王思聪发了微信:“有好玩的,来玩吧?”

  在分答的第一次发布会上,姬十三穿着白衬衣、黑皮鞋、深色西裤,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过去,他的标志性装束是T恤衫加休闲裤。

  台上,姬十三嘴里不断说出“产品”“需求”“付费”“变现”之类的词汇。翻看他的微博、微信,里面全是关于“分答”“在行”“果壳网”的宣传。作为一名创业者,他比以前更愿意谈“钱”了。

  分答上线的6周内,获得了超过1000万访问量,100多万个付费用户,产生了50万条语音问答,创造了1800万的总订单额。仅在发布会前一周,分答的每日付款笔数超过19万次。

  对于这种角色转变,姬十三认为自己是被一步步推着走的。他意识到,个人理想只有在与企业理想同步实现之时,才值得尊重。“这就是当初选择这条路必然要面对的改变啊。”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这五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姬十三:我从一个不知道创业为何物的创业者变成一个成熟的创业者。这是公司商业模式不断磨合带来的变化。

  2

  新京报:这五年,你经历最美好的事情和最遗憾的事是什么?

  姬十三:看着自己的想法从无到有,变成很多人使用的产品。这个过程是最美好的。

  最遗憾的是,产品在不停打磨和创造期间,也会有团队成员离开。

  3

  新京报:未来五年,你自己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姬十三:我希望重新开始写作。有一些作品,可以送给自己的45岁。

  4

  新京报:未来五年,你想对国家说什么?

  姬十三:我希望科学能成为越来越流行的文化符号,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新京报记者 王翀鹏程 实习生 周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