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创新工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中国创客导师。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BAT之后,下一个超级公司将从OMO(Online-Merge-Offline,即线上线下融合)领域产生。”这是创新工场创始人兼 CEO李开复对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最新判断。

  2009年,李开复成立创新工场,管理超过12亿美元的双币基金,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投资者;今年初,李开复更是创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工程院,并发起“AI challenger全球AI挑战赛”,深入到人工智能前沿项目的研发和孵化。

  这一年里,李开复对人工智能思考更加深入。他认为,中国将在AI时代赶超美国,下一个超级公司将在OMO中产生,但创业者不要一开始就喊着颠覆BAT,“要做一个特别的切入点,让小批人先爱上你,然后慢慢滚动。”

  

  VC+AI是未来的投资趋势

  新京报:创新工场目前投资的重点领域是哪些?

  李开复:工场现阶段专注5个领域:AI&大数据、教育、消费升级、企业服务和文化娱乐。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工场将持续重点投资的方向。

  新京报:为什么是这几个领域?

  李开复:一方面是因为这几个领域的创业土壤很肥沃,市场空间足够大,未来能成长出独角兽公司;另一方面,这几个领域都能快速跟AI结合,借助AI力量,提升行业效率。

  新京报:那可以理解为创新工场是希望通过AI来布局未来产业吗?

  李开复:AI是我们的手段之一,以前大家说互联网+,现在是AI+。AI会给各个产业赋能,短期我们会找到最快发生化学反应的那个领域,比如金融就是AI跟实体经济结合,最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领域,也是商业世界里数据的规范化、自动化程度最好的领域;而教育透过新的技术平台有了跨越地域的崭新应用场景,打破过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困境。

  新京报:创新工场今年提出的“VC+AI”的概念应该怎么理解?

  李开复:创新工场成立了AI工程院,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有AI研究院的VC机构。整体来说,创新工场希望通过“VC+AI”的定位,既能看准科技投资趋势,又能为项目公司带来AI价值的赋能。

  下一个巨头将从OMO领域诞生

  新京报:创新工场提出“OMO时代”,什么是“OMO”?

  李开复:OMO的意思是Online-Merge-Offline,即线上线下融合。中国正在发生一个以互联网技术驱动为核心的、前所未有的经济结构重构和消费扩张,由于移动支付、人工智能技术,线上和线下会被彻底打通。我的观点是,下一个超级公司会从OMO公司里产生。

  新京报:为什么会有这个判断?

  李开复:OMO正好可以将线上、线下体验融合在一起,消弭了线上线下的边界,糅合了二者的优点。线下行为也被数字化,线上线下流量、体验,完全双向交织。对商家来说,OMO可以降低获客成本,增加坪效,提高供应链效率。对用户来说,多种需求可以被更好的覆盖和满足,增强体验感、便捷性,增加黏性和满意度。

  新京报:那OMO的市场有多大?

  李开复: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场景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互联网对线下的渗透目前只有30%,OMO将渗透剩下的70%。我认为,BAT之后,下一个超级公司会从OMO领域中产生。

  中国将会在人工智能领域赶超美国

  新京报:你认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李开复:AI的发展可以分成四个轮次。一是互联网智能化,即AI for internet;二是商业智能化;三是实体世界智能化;四是全自动的智能化,就是无人驾驶或者是机器人。从创业的角度来说,目前是第二轮,同时带一些第三和第四轮。

  新京报:创新工场会投资什么样的团队?

  李开复:创新工场比较看好“行业经验的商业人才+大数据经验CTO+聪明的人工智能工程师”组成的复合型团队。

  新京报: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弱势群体”,他们应该如何自保?

  李开复:我们需要努力寻找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包括创造新的职业、价值和社会规范,而不仅仅是重新分配资金。此外,我们需要重新进行培训教育,确保所有人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新京报: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如何?

  李开复:中国将在AI时代赶超美国。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市场、产品、资金和政策5个方面,都有更强优势和未来。

  不要刚开始创业就喊着要颠覆BAT

  新京报:BAT有数据、技术、资源,那人工智能的创业项目,还有突围的机会吗?

  李开复:当然有机会。BAT的优势在通用流量上,但在垂直领域,在更细分的领域或者更前端的领域,创业的机会仍然非常多。

  新京报:未来的一年,你更看好哪些细分赛道的发展?

  李开复:AI、教育、消费升级、企业服务和文化娱乐是我们看好的赛道。下一个风口会是OMO领域。

  新京报:很多创业者都说要颠覆行业,你接触过的创业者是否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李开复:我希望中国有更多颠覆性的创业者,但他们要有一个自我的认知,对行业判断要有经验。颠覆式的东西往往有更多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用户风险。创业的时候,一开始就梦想颠覆BAT,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建议创业者千万不能在第一天就做一个特别大的东西,要做一个特别的切入点,让小批人先爱上你,然后慢慢滚动。

  同题问答

  1 2017年事业上有何遗憾,有何收获?

  遗憾很少。现在也比以前更快乐,收获是OMO时代的来临。

  2 一句话寄语2018年?

  希望未来多跟亲人和朋友在一起,这比任何产品都有意义,都更值得投资。

  新京报记者 蔡浩爽 赵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