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球“紧箍咒”
从要求球员发球不过腰到发球高度不得超过1.15米,世界羽联这项新政被林丹斥为“荒谬。” 图/视觉中国

  ●随笔

  从本周德国公开赛开始,世界羽联开始试行发球新政,新政要求球员发球时高度不得超过1.15米,此前的规则是发球不过腰便可。

  新规的初衷是为了让发球判罚更客观、更准确,但在执行时却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发球是否犯规,依旧只能靠裁判肉眼判断,这样的新政确实很难让球员信服。安赛龙训练时曾跪着发球讽刺世界羽联,林丹更是怒斥新政“简直荒谬”。

  用林丹的话来说,“原本以为世界羽联推行新发球规则有科技的助力,结果还不是人眼分辨说你违例就违例了,说你没有就没有,不像鹰眼来得有绝对的说服力。”这之前,世界羽联学习网球增设了鹰眼,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错误判罚。

  但此次发球高度的调整并无科技助力,只是在发球裁判前增加了一根立柱,上方有片透明的亚克力板,板上有条与地面平行的黑线,距地面1.15米。发球裁判坐在座位上看过去,发球者球拍击球瞬间不得超过这条黑线。球员是否违例,依旧只能靠裁判肉眼判断,这样的改革等于没改。

  此前的发球规则是高度不能过腰,这一规则也是裁判肉眼判断,但毕竟实施了几十年,球员均已熟悉。在没有更加完善的发球规则前,世界羽联不应该如此草率进行改革。2017年4月,世界羽联曾将这一发球高度定在1.10米,7个月后又调整至1.15米。如此随意,只能说明世界羽联并没有做好改革的准备。

  再说回发球新政,“一刀切”确实让选手们怨声载道。球员身高不一,有的接近2米,有的不足1.6米,1.15米的发球限制不仅极大影响到了高大球员,对其他球员也会带来心理上的压迫感,每次发球前都得琢磨下1.15米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比赛节奏势必受到影响。中国香港球员甘超宇德国赛期间一场比赛被判了6次发球违例,导致只能改用正手发球。林丹与日本人常山干太比赛末段,二区时都改用正手发球,以免被判发球违例。

  过去一段时间,世界羽联频频改革,意图让羽毛球变得更为职业。为增强比赛观赏性,世界羽联今年起要求TOP10球员每个赛季至少参加12站赛事,否则就要罚款。对李宗伟、林丹这些老将来说,密集的赛程对身体压力很大,李宗伟甚至表示已经准备好罚款。

  新政屡遭球员反对,尴尬的世界羽联确实需要反思。羽毛球这些年的关注度持续上不去,仅仅靠统一发球高度就能解决吗?

  过去一段时间,世界羽联一直在学习网球,现在看来并没有学到ATP、WTA在项目宣传、推广和普及上的精髓。项目的发展,明星球员的带动是关键,可世界羽联如今根本得不到他们的支持。世界羽联不妨组建球员工会,多听听球员的声音,否则这样的改革持续不了多久,于项目发展也极为不利。

  □新京报体育评论员 孙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