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静雅)和顺牵绣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虽然在山西晋中一带已流传上千年,但是相比著名的苏绣、蜀绣,牵绣知名度明显“差点火候”。不同于在软质的丝绸上刺绣,在多层纯棉粗布裱糊的硬质底上,无论是纳还是绣,每一针每一线都必须用力牵紧,所以叫牵绣。

 

近几年,随着牵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大展览中,知名度在逐步提高。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和顺牵绣传承人范素萍正带着当地的留守妇女,用最传统的方法制作牵绣艺术品,用最现代的电商模式推广,绣出一条留守妇女的自强与独立之路。


和顺妇女聚在一起做绣品。受访者供图

 

小山沟走出牵绣传承人

 

被称为“和顺才女”的范素萍,目前是牵绣技艺的知名传承人。她出生在和顺县石叠村的一户牵绣世家,家庭的影响让范素萍对牵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掌握了基本牵绣技巧。十二岁时,范素萍就独立绣出人生中的第一个作品,开始正式拿针绣花。

 

虽然嫁人成家,范素萍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出售绣好的牵绣作品,也成了她家庭的主要收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范素萍不断寻求牵绣技艺与品质的提升。2009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她去苏州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中国雕刻刺绣研修班”,学习了十个月。

 

范素萍作品《和谐中国》。受访者供图


“在苏州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让我明白只有创新设计才能保持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和谐中国》就是范素萍苏州研修的毕业作品,也是她个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这个作品由六个龙首、六个虎型葫芦、六朵牡丹花、六只小蝙蝠构成六角形,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用牵绣改变好姐妹的人生

 

“牵绣作品的表面都是十分立体的,每条线紧紧挨着,没有一丝缝隙,这也考验了绣娘的基本功。”范素萍介绍说,“因为牵绣,我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变成了有自己独立生活和追求的人。”

 

她说,在没有将牵绣当成事业前,她每天的生活,除了绣点普通东西补贴家用,就是看孩子和做饭,觉得没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我不想就这么过下去,于是就想起了自己热爱的牵绣,决心要将它真正做好。”

 

通过努力,范素萍将牵绣带到了外面的世界。她参加比赛和展览,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门艺术。随之而来,范素萍的作品也卖出了价格,从曾经五块钱一副鞋垫,到如今上万元一幅绣品,有的重头作品价格能达到几十万元。

 

记者在和顺探访时发现,不仅是范素萍,和顺的妇女几乎都会牵绣这门手艺。虽然绣工水平有高低之分,但是都能绣上几下。范素萍说,牵绣改变了她的人生,她也希望通过这门手艺,改变和顺其他女人的命运。

 

“丈夫在外面打工,留守妇女也有自身价值,通过牵绣有机会改变生活,我要带着姐妹们一起致富。”范素萍通过网络将会牵绣的人聚集在一起,把自己接到的淘宝订单分给他们,带着妇女们一起出售牵绣作品增收。“现在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我们的队伍也从几十人增加到了一百多人。”

 

和顺妇女在做牵绣。受访者供图


帮助留守妇女学刺绣手艺

 

在一间大厂房里,几十名妇女围在一起,拿着针线讨论着花样和绣法,拿着自己的绣品互相交流着。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看到,她们的作品种类很多,主要有鞋垫、帽子、耳套、枕头等,图案多以十二生肖、丹凤朝阳、五子夺莲、孔雀开屏、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还有虎、狗、狮、花草、昆虫等。

 

说起自己的作品,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特别开心与充实的表情,讲起具体的针法窍门,更是滔滔不绝。

 

目前跟范素萍一起制作牵绣绣品的绣娘有一百多人,这些人都是和顺的留守妇女。通过牵绣,她们每人每月能收入两三千元,听起来不多,但在当地已经算是好收入了。

 

牵绣鞋垫。受访者供图


绣娘吕瑞花告诉记者,她的爱人在镇里打散工,她过去留在家中带孩子。“男人挣不到什么钱,家里很穷。我没有文化,只能留在家里做家务活,一直没有收入。”

 

她说,直到去年,她通过朋友介绍加入到范素萍的牵绣队伍中,现在两三个小时可以绣出一幅“喜豹”,能卖几十块钱。“每天能赚上一两百元,家里的活儿也都不耽误,我觉得这个工作特别好。”

 

吕瑞花说,现在自己没事的时候就绣东西,感觉生活很充实,她很知足,“我们的作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日子会越过越好的,以后,家里就靠我致富了。”

 

新京报记者 张静雅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