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康佳)一份由83个词语和短句组成的《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实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在网络被赞“扎实”。除了文字版本外,还推出音频材料。

 

《手册》由山东齐鲁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组织编写,内容包含称谓常用语、生活常用语、医学常用语、温馨常用语四个部分。负责编写《手册》的郭海鹏说,医疗队负责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两个危重症病房,约40%的患者是老年人,他们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于是编了这本手册。

 

“你蛮杠”(你非常棒),“莫和不过”(不要害怕),“葛自尬加油”(给自己加油)……郭海鹏说,因危重症患者均处于隔离期,有紧张、恐惧心理,他们希望以这样的温馨用语来鼓励患者,“家属既然不能陪在身边,那我们就要把这一块尽量做好。”


《手册》中的温馨常用语部分。 受访者供图

 

老年人占比大,不会说普通话

 

新京报: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们编写了这份《手册》?

 

郭海鹏:我们齐鲁医院医疗队负责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两个危重症病房。2月7日下午到了武汉后,我们先做了防护培训和国家关于新冠肺炎诊疗指南培训。

 

第二天,一部分同事进入病房看看病人情况和人员配置,发现危重症病房中老年人特别多,占患者整体的40%左右,沟通过程中发现他们很多人都不会说普通话。援助的医疗队来自五湖四海,语言问题肯定不只是我们山东医疗队遇到的问题。我们副队长胡昭教授说,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用最快时间去解决。

 

新京报:《手册》设置了哪几个部分?

 

郭海鹏:我们问诊时,会询问患者的接触史、和谁居住、和谁就餐过等内容,这涉及称谓常用语。在生活常用语中,有“条举”(扫帚)、“浮子”(毛巾)、“称透”(整洁)这类词,这些乍一看和医生的工作没有太大关系,但这是为了掌握患者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医学常用语中,包括“色少”(尿少)、“流咸”(流口水)、“几满打针”(什么时候打针)主要针对患者的症状、临床表现和医生的治疗沟通等。此外,还有用于鼓励患者的温馨常用语。


山东援鄂医疗队队员在商讨治疗方案。 受访者供图

 

给被隔离患者安慰和鼓励

 

新京报:为什么设置温馨常用语这部分?

 

郭海鹏:我们医疗队主要负责危重症病房,患者需要隔离治疗,但其中一些老人的子女不在武汉。在隔离的情况下,没有家属陪伴,他们会有恐惧感和不安,需要交流和安慰。隔离期间,他们每天能接触到的人,只能是我们医护人员,既然家属没办法给他们安慰,那我们就要把这部分尽量做好。

 

治疗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医疗行为,只要和患者相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都会尽量顾及。和他们说“快要出去了”“给自己加油啊” “祝你早日康复”这些话,可以缓解他们的恐惧,增加他们治疗的信心。


郭海鹏。 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这份《手册》是如何制作和推广的?

 

郭海鹏:我们先在同事和医护人员之中征集常用词句。之后我联系了我在武汉大学上学时的老师,在武大师生和一些武汉老市民的帮助下,差不多用了一天时间就做出来了。

 

《手册》做出来后,先发到了我们自己的群里。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还进驻了四川、重庆等好几个地方的医疗队,各个队之间、队员与队员之间都有沟通。因为语言问题是很多医疗队面临的问题,《手册》就这样被推广出去了。

 

这个《手册》做得比较匆忙,在临床沟通和交流中可能会遇到新问题,我们之后会进行完善。

 

新京报:除语言外,医疗队队员们还遇到哪些困难?

 

郭海鹏:天南海北过来的医疗队,气候、饮食、环境等多方面都不是很适应。我们隔壁是新疆医疗队,他们的差异比我们更强烈。

 

当然,我们也得到了不少的帮助,可能知道北方人爱吃面食,今天早晨医院给我们提供的早餐是水饺。不管条件如何,医护人员先保障自己吃饱穿暖,不生病。如果自己出了问题,谈何去治疗别人?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