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 王颖)时值中秋,瓜果飘香,尤其是葡萄,作为秋季主要的水果之一,是中秋不可或缺的果品。由于闰月的原因,2020年的中秋,比常年稍晚,但依旧赶上了葡萄的盛季。

 

9月12日,记者探访采育等京郊葡萄产地发现,当前销售的主要品种,除了传统的巨峰、玫瑰香等,还有巨玫瑰、醉金香、夏黑、金手指、阳光玫瑰等多个品种。果农告诉记者,尽管今年中秋比较晚,但还是可以赶上本地葡萄最后一拨成熟。


自种自销,地头就卖光了

 

9月12日,记者在大兴采育镇采万路一带看到,公路两边是连绵不断的葡萄园,各个路口都有果农搭的路边小摊,摊上摆着红、黄、白等各种颜色的葡萄,有些摊位上还有果农自酿的葡萄酒。


果农搭的路边小摊,摊上摆着自家产的葡萄。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中午时分,沿路摆摊的果农们开始吃午饭,因为要接待采摘的游客,他们大多自带盒饭,空闲的时候赶紧吃几口,如果有游客来,就会放下饭盒,带着游客到葡萄园里。


在一处葡萄园中,记者看到,地头搭着两个简易的帐篷,帐篷里有床、铺盖等,主人告诉记者,晚上有人住在这里看园子。

 

和传统的葡萄架不同,当前的葡萄园中,都是密植型的葡萄,葡萄架更类似于豆角、黄瓜的单片架子,头顶还铺着网,用来防雹、防鸟。记者看到,园子里的葡萄已经不多,想要采摘,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果农采摘的新鲜葡萄。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最早的7月份就上市了,8月份开始大批量成熟,现在虽然还在旺季,但卖不了多久了,再有10多天就差不多了,刚好赶上中秋前后结束。”主人说。

 

大兴采育镇是京郊知名的葡萄产地之一,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收购商、采摘者,一位果农告诉记者,他们基本上不用考虑销售的问题,“采摘占了一大部分,还有一些收购商会来收购,我们在地头就卖光了”。

 

品种更新,果树换代很快

 

从采育镇政府所在地往北,沿着采辛路直走不远,李宝军(音)的葡萄园就在路边,李宝军是本地的农民,种葡萄已经10多年,最初种酿酒用的葡萄,后来改种食用的葡萄。


李宝军经营的的葡萄园。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这是一片10亩左右的葡萄园,李宝军夫妻俩经营着这片园子,没有雇人,所有的活儿全都是他们自己干,“每年清明节前后,把埋在地里的葡萄枝挖出来,施肥、锄草、套袋,七八月份开始卖葡萄,一直到10月份卖完,再到霜降前后剪枝,然后埋枝。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都在这块地里。”李宝军说。

 

葡萄园里,阳光玫瑰、醉金香、菠萝蜜葡萄等相对晚熟的品种,都还在盛期,但来采摘的人多,有时候等不到熟透了,就被摘走了。


葡萄园里,李宝军正采摘葡萄。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下午两点多,一位来采摘的客人,在园子里走了一圈,买了两箱菠萝蜜,临走时告诉李宝军,给他留一行菠萝蜜,等到熟透了他来摘。

 

葡萄品种的更新换代较快,每隔两年,都有新的品种出现。李宝军的葡萄园里,就种了十多种葡萄,既有传统的巨峰、玫瑰香,也有新的醉金香、阳光玫瑰等,其中,时间最长的葡萄树有七八年了,树干有胳膊粗细,最短的才两三年,还没有结果,“我们的葡萄都是农科院的品种,每两三年会更换一部分,要跟上时代,新品种出得很快,跟不上,就没人买了。现在我的园子里还有没结果的瑞都香玉、瑞都红玉,都是新品种,我还没吃到呢。”他说。

 

果农老龄化,年轻人不喜欢种地

 

和果树的年轻化相反,京郊葡萄种植园里,果农则呈现出老龄化的现象,在探访中,记者看到,只有很少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

 

“大型的葡萄园里,有雇用的年轻人,但也很少,多数都是中年、老年人,很多都是外地来务工的,但今年来的比较少。本地的年轻人,专门种葡萄的不多”,在一家种植园里,一位60岁左右的工人告诉记者。

 

小型的种植户中,也大多是老人在操持地里的活儿,李宝军告诉记者,他的孩子都在城里上班,不种地,也不管葡萄园的事情,都是他们夫妻俩管。“我50多了,再种个10年也就不种了,那时候这块地就不知道谁种了。”他说。


李宝军夫妻俩把刚采摘的葡萄挑拣装箱。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种了十多年葡萄,李宝军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我们在地头卖,靠的是熟客,年年都来,所以要操心好,管理不好,葡萄质量不行,下回没人来了”。记者注意到,和市场上颜色鲜艳的葡萄不同,李宝军的葡萄颜色普遍较浅,在采摘之前,也没有摘袋,照射日光上色,“这样干净,而且颜色只是影响外观,不影响口感,有的客人专门要没摘袋的,所以我们干脆不摘了。这样也有好处,可以保存更长时间,同样放冰箱,我们的葡萄可以比市场上的葡萄多放很长时间,一个多礼拜也不会坏。”他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颖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