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观察

  今年银行系统对住房按揭贷款普遍收紧,原因并非担心风险,而是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继续投放下去对自身性价比太低。

  我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已经出炉, GDP增长7.4%,新增就业超300万人,都在政府目标范围内。不过微观层面明显感到实体经济压力增大,房地产链条恶化,投资强度继续减弱,外贸出口乍暖还寒,经济增速继续探底是大概率事件。

  对一季度经济贡献明显的是第三产业,建筑业和房地产贡献明显减少。工业虽在拉动经济增长,效益却差强人意。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8.7%,典型的表现是,工业企业增值税增速只有3.5%,可以代表其收入增长乏力;PMI虽然仍在扩张区间,但是库存成为贡献力量,工业企业所得税下降28.8%即为佐证。

  工业生产低迷,是过剩产能去化和需求不振的双重作用。产能过剩的表现是大多数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指数处于负数;需求不振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继续减弱,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6%,较前两月继续下滑,其中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增速下滑至16.8%,呈现明显下行态势。

  为应对房地产链条的负面冲击,政府已经微调。增建100万套棚户区改造,多建1000公里铁路,新批核电和特高压以及对小微企业的种种优惠等。这些估计可以影响全年投资增速不会超过1.5个百分点。能够抵消房地产投资的下滑尚有难度。

  今年银行系统对住房按揭贷款普遍收紧,原因并非担心风险,而是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继续投放下去对自身性价比太低。如果没有新的政策释放居民户中长期贷款,则房地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将面临进一步收紧,一季度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仅增长6.6%,其主要的无息负债销售预收款和个人按揭款已经出现下降,则新开工难以改观。

  以目前状态延续下去,如全年商品房销售下降10%,加上新开工下降20%,其对经济的下拉作用大于微刺激的拉动。而且,新建住宅销售不畅将进一步影响土地市场,造成财政收入吃紧,尤其是地方,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中55%来自土地出让金,这也是某些地方可能放松调控政策的主要动机。

  过去两年,银行体系在降杠杆,影子银行得到规范,短借长贷的期限错配有所改观,银行体系的资产配置悄然发生变化,非标资产部分被收益率高风险权重低的债券所替代。今年以来的货币调控表现为价格调控,对“各种宝”的规范即是例证。

  然而,经济对资金需求依然旺盛,信用供给已经成了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目前与2011年11月降准前,类似的是工业生产回落、房地产市场低迷;不同的是当时短期利率直逼长期利率,期限错配大行其道。当前通胀处于低位,看不到明显上行的可能。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则为实体经济注入了中长期贷款额度,降低长期资金成本,对实体经济而言利大于弊。也可以说,中国长达两年的货币紧缩即将结束,宽松的窗口已经开启。

  □高杉(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