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净利润13.75亿元;分析称,不良贷款规模、逾期贷款规模及占比快速增长;行业面临严监管

  不到一年时间,作为消费金融行业的“领头羊”之一,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银消费金融”)就收到了监管部门的三张罚单,三次累计被罚近300万元。

  从此前公布的业绩来看,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在业绩方面表现出色,净利润超过10亿。与此同时,近几年不良率较此前有所提高。2014年年末、2015年年末、2016年年末,其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9%、2.51%、3.06%,出现连年上升的势头。截至2017年末,不良贷款率降至2.82%。

  有分析认为,随着更多的“选手”入局消费金融行业,以及监管的加强,使得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中银消费金融的业绩是否还能一如既往保持高增长?

  年内三次被罚,合计罚没金额近300万

  10月19日,上海银监局再一次披露对中银消费金融开出的罚单,并点名其存在三项问题。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至2017年间,中银消费金融部分消费贷款业务存在借款人收入情况贷前调查未尽职、未严格执行个人贷款资金支付管理规定、未采取有效方式跟踪检查贷款资金使用三个方面的问题。

  公示表显示,监管部门对中银消费金融做出了“责令改正,并处罚款共计150万元”的处罚。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前不久,中银消费金融被央行开了罚单。根据公示信息,2018年10月10日,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因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作出了罚款人民币10万元的处罚。

  据记者不完全梳理,今年以来,中银消费金融已经三次收到监管部门的罚单,合计罚没金额已超百万。

  今年5月,上海银监局公布的罚单显示,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因在2016年7月办理部分贷款时,存在以贷收费的行为,被上海银监局作出“警告,罚没合计人民币138.68万元”的处罚。

  彼时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其行政处罚依据为《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记者留意到,第十六条第二款称,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不得有“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的行为。

  去年营收40亿,对银行借款依赖度高

  公开资料显示,中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6月,是经中国银监会获准建立的全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是中国银行的附属机构,也是上海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根据今年7月联合资信在中国货币网公布的跟踪信用评级报告,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40.05亿元,净利润13.75亿元。

  据新京报记者梳理,在2010年首批设立的四家消费金融机构(北银、中银、四川锦程、捷信)中,中银消费金融的净利润高过四川锦程(6055.49万)和捷信(10.21亿)的2017年净利润之和。

  联合资信的上述报告认为,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依托控股股东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品牌、资金和渠道等方面的支持,消费信贷业务保持快速发展趋势,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盈利水平不断提升,盈利能力强;线上业务发展态势良好,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渠道建设得到加强,基于金融科技与数据驱动的风控系统逐步建立,风险能力持续增强,拨备充足。

  同时,上述报告亦指出,中银消费金融负债结构仍较为单一,对银行借款依赖度高。随着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其以信用贷款为主的业务发展模式加大了信用风险暴露的可能性。同时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对资本的消耗较为明显,有限的资本限制了其未来业务的快速发展。

  今年四月,中银香港曾公告表示,附属公司中银信用卡同意按其在中银消费金融的股权比例向中银消费金融增资约人民币4.331亿元。由于增资事项是按同比例进行,因此中银信用卡于交割后将仍然拥有中银消费金融经扩大股权约12.37%。

  业绩狂奔,不良率“抬头”

  根据银监会2013年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银消费金融是近两年业绩增长较快的消费金融公司代表之一。以净利润为例,2015年,中银消费金融入账2亿元。2016年为5.34亿元,净利润增幅超100%。到了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已是媒体口中“最能赚钱的消费金融公司之一”,全年实现净利润13.75亿元。

  正是在业绩飞涨的这两年,中银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有“抬头”的迹象。同样是根据联合资信给出的相关报告,2014年年末、2015年年末、2016年年末,其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9%、2.51%、3.06%,出现连年上升的势头。

  截至2017年末,中银消费金融不良贷款余额增至11.34亿元,由于核销的影响,不良贷款率降至2.82%。

  联合资信报告认为,整体看,由于核销力度较大,中银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由于信贷业务快速扩张以及以新易贷信用类产品为主的业务发展策略等因素,其不良贷款规模、逾期贷款规模及占比快速增长,信贷资产质量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行业监管严格,年内多家公司领罚单

  易观报告认为,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乱象逐渐出现,从最受关注的校园贷到现金贷问题的持续积累爆发,监管层的监管政策也因此受到影响,从停止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到严格规范网贷业务发展,政策也经历了逐渐从严的过程。

  2018年,针对消费金融行业违规行为的“严监管”得以延续。今年以来,央行或银监系统披露了对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的罚单。

  其中在7月31日,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因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40、41条的规定,开出了“人民币30万元罚款”的罚单。

  这并非北银消费金融首次被罚。2017年,北银消费金融曾因为贷款和同业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超经营范围开展业务、提供虚假且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开展监管叫停业务等,被北京银监局责令改正,并对其给予合计90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而今年1月湖北银监局曾披露,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因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不到位,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而被处罚款人民币40万元。

  ■ 行业

  机构纷纷入局消费金融

  根据原银监会“金融许可证”页面,目前正式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有23家。这个数字或将在未来继续增长。

  9月14日,港股上市公司金蝶国际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公司金蝶软件(中国)及中信公司、中信信托合资筹建中信消费金融公司的申请,已于2018年8月17日获银保监会批复同意。

  9月,光大银行发布公告称,于2018年9月14日,公司与中青旅及王道银行签署合资协议,拟共同发起设立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为10亿元。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指出,近几年消费金融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老百姓钱多了,本身消费欲望比较大;二是智能手机、基础设施、大数据征信,包括电商平台的建立、技术手段的应用,都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

  财经分析师毕研广表示,银行把消费金融单独当做一个板块,从之前原有的信贷业务中剥离出来独立经营,这表示消费金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毕研广说,银行纷纷转型布局大零售业务,从之前的机构业务转向针对个人的信贷、理财(大零售),消费金融正好给银行未来的布局开拓了市场空间。

  新京报记者 宓迪 midi@xjb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