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站在40年的起点上,深圳仍是被赋予很多期待的城市。在众目的期待中,深圳也面临着如何继续超越自我的问题——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平庸的城市?新京报就这一问题对话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张军。在张军看来,深圳要避免成为一个平庸的城市,一方面中央要进一步加大对深圳的放权与赋能,使得能够继续保持过去敢闯敢试敢承担的精神。另一方面,深圳政府要继续保持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深圳特区的成功在于中央充分的放权和深圳敢闯敢试的精神”


新京报:上世纪80年代,国家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如今来看,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最为瞩目,为什么?


张军: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个区。这个条例是一个地方性的法规,但是拿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去讨论,可见那个样对深圳特区的重视,这也是深圳特区发展比较好的一个原因。


当时全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在宝安这个名不经传的小渔村进行经济探索,如果成功了,无论对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都会产生很好的影响。如果失败了,深圳不同于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失败的代价也不会太大。小平同志也讲了,即便失败了,对我们国家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一方面中央非常重视深圳特区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允许深圳特区进行非常大胆的试验和探索,比如中央给了深圳很多特殊的政策,允许深圳在多个领域在不需请示中央的情况下先行先试。


从当时的深圳政府角度看,正是中央充分的放权,当时的深圳市领导有着敢于担当、敢于冒险的闯劲,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而且在特区建设的探索中,政府按照市场化的规律办事,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减少或者没有对企业的干预,形成了深圳的创业活力,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科技公司。


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很多老工业化城市,深圳就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没有历史包袱,也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深圳吸引了一大批敢于闯荡、不甘于满足现状而立志改变命运的人,尤其是一大批的年轻人才,使得深圳成为了一个有活力的创业城市。从地理上,靠近香港也是深圳特区发展比较好的一个有利因素,港深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贸关系。


“深圳奇迹的核心是市场化、自由化”


新京报:大家对深圳还有很多的期待,很多人都在讨论,深圳如何避免沦为一个平庸的城市?


张军:现在大家担心深圳成为一个平庸的城市,我想担忧的是“特区”不再“特”,担心深圳失去原有的核心,成为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的城市。


深圳奇迹最核心的东西只有一个,就是市场化、经济自由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有“特区”这个保护伞,中央加大对深圳的放权与赋能,允许深圳进行大胆的探索、“搞特殊”,甚至容忍深圳的探索可能会失败这一结果。与此同时,当时深圳这个小渔村没有强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一开始就探索市场经济体制,这样深圳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干预比较少,按照市场和经济规律办事。


站在新的起点上,要想避免沦为一个平庸的城市,我想一方面中央要进一步加大对深圳的放权与赋能,这有助于深圳继续保持过去敢闯敢试敢承担的精神。实际上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不久,深圳就出现过一场大讨论——深圳正在被谁抛弃?进入新世纪之初,深圳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社会治安不佳、房价贵。要想让深圳继续保持原有敢闯敢试的精神,就需要中央像特区刚建立时那样提高对深圳探索失败的容忍度,让深圳根据市场规律去充分地探索和发展。另一方面,政府继续保持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深圳未来的发展也应该由一大批有活力的企业作为最重要的支撑,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建设和发展深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通过政府的规划和配置来实现。


“不能简单认为深圳房价高不合理”


新京报:目前看,和很多城市一样,深圳的发展被房地产困扰。对于这方面,你的建议是什么?


张军:对于深圳房价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下结论认为房价高的不应该或者说不合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


首先,我认为深圳的房价高是有一定的道理或说合理性。像深圳这样的一个特大城市,大量外地人口涌入、这么多年轻人正在创业、大规模的财富正在被创造和聚集在这里,加上大量的香港人来深圳买房,我们很难想象深圳的房价不上涨,一直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因此,可以说深圳的房价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深圳的房价不可能不涨。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房地产是城市的一张“网”,这张“网”具有一个筛选的功能——高房价会阻挡很多人进入这个城市工作或落脚,尤其很多有创造性的年轻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房价会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带来比较大的问题。


因此,深圳要考虑的是如何扬长避短把高房价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目前看,深圳政府和企业的一些做法值得肯定。比如,深圳2010年推出的“孔雀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人才进行住房方面的补贴。也有企业自己出钱在居住方面补贴自己的员工。但这些方法恐怕都是权宜之计。从更长远看,要想根本解决深圳的房地产问题就要扩大和增加土地的供给。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解决好交通、医疗等公共配套服务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深圳高房价的问题,也能加速大湾区一体化。


“港深不存在竞争 实质仍是高度一体化的‘前店后厂’关系”

 

新京报:去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在深圳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高度、香港形势复杂的背景下,今后港深关系如何处理?

 

张军: 我认为香港和深圳始终是互相补充、高度一体化的关系。首先,从产业结构看,在深圳特区发展过程中,香港的制造业转移到了深圳,出现了制造业的空心化,香港成为一个以金融服务业主导的经济体系。深圳特区在40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深圳为中心,辐射到东莞等地的工业集群地带,其中深圳的经济以科创产业为主导,东莞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从这个意义上看,港深之间已经形成了合理的分工,两者并不存在竞争关系,经济上已经高度一体化,其实质上仍然是相互依赖的“前店后厂”的关系。第二,从体制上看,两者也具有互补性——体制的不同并不是港深关系发展的障碍,反而是有益的补充。香港保留着高度自由的市场化和法制环境、有全世界数一数二的营商环境、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等,与深圳在硬科技产业主导的经济正好可有互补的红利。实际上,深圳特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与香港的接壤。


现在深圳GDP超过了香港,有观点认为深圳不需要香港了。首先,我们应该看到,香港人口不到800万,深圳人口接近2000万人,是香港的两倍还要多。所以,深圳的GDP超过香港是迟早的事情。第二,我们很难想象,没有香港的支持,深圳的发展会变得怎么样?同样,离开了深圳的支持,我们也很难想象香港会变得怎么样?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已经在经济上高度一体化的港深关系,要考虑让两个GDP体量接近5万亿的经济体依旧在整体上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编辑 陈莉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