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一年过去了,区块链改变了哪些行业?哪些机构将在未来突出重围?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话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回答以上问题。



贝壳财经:距离区块链被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已经过去了一周年。一年时间内,区块链技术领域最大的变化是?

何平:过去一年是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一年,新的技术如果要推广应用,第一步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区块链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涉及很多的硬件设施,更多的是软件、存储、记账、节点共识机制等的平台搭建,这个过程中,政府是主要推动者,过去一年,很多的区块链技术团队从政府拿到了很多项目。

我相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会持续2-3年,目前除了少数领域,比如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等领域相对比较成熟,大多数领域的商业化应用还处于萌芽阶段。

贝壳财经:两年前,您曾提到区块链技术将重塑传统行业。目前区块链重塑了哪些行业?

何平:区块链给传统行业带来的变革要超过互联网给传统行业的变化。互联网实现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跨距离传递,而区块链能够实现价值的传递,是从互联互通到互信的一个过程。传统互联网没办法直接解决线上信息传递的真实性问题,但区块链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包括加密、共识机制等实现在线上的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构建信任后就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交易,从而实现价值传递。

目前来看,区块链在两个领域有比较好的应用。一是管理,包括政务管理和企业管理。通过区块链可以实现信息上链,然后在不同节点记录各类活动,互相监督,交叉验证,增加了管理的效率。一些政务平台应用区块链后,不仅降低了政务工作中的道德风险和权力滥用,构建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也增加了政府对百姓的信任,例如,不用证明“你妈是你妈”,技术能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信息传递的可靠性。

在金融领域,区块链主要应用于供应链金融,实现了信用的传递。原来银行不敢给一些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上的一些小企业融资困难,应用区块链后,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可以把信用传递给上游或者下游的一些小企业。比如把核心企业关系比较密切企业的应收账款,通过数字化的方法进行拆分,在区块链上进行传递,并且记账追溯跟踪不可篡改,这样一来,信用就传递到了下游二级三级或者上游二级三级的一些更小的企业,融资就变得容易。

贝壳财经:信息上链是否会增加信息泄露的风险?

何平: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权限,来限定可查询信息的范围,换而言之,信息可以让所有的人都能看见,也可以让部分人看见。

贝壳财经:未来商业机构将如何参与到区块链行业建设?

何平:有两类团队,一类是像蚂蚁、平安等机构有自己的区块链技术团队,这些技术团队事实上也参与到了新基建的过程,参与了政府的招标活动。第二类是企业依托自身的商业生态或者商业场景,搭建新的区块链商业应用,这类团队处于萌芽状态,据我观察,有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策划怎么依托自己的业务应用区块链,实现一些功能,包括促进交易、融资、推广营销等,这类团队会在2-3年之内变得越来越积极活跃。

贝壳财经:区块链技术会给哪些金融机构带来一些冲击?

何平:区块链形成的信用模式属于分布式信用,会由多个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在金融交易过程中,为信用主体提供信用证明、信用评估、信用传递、信用监督等。但这并不代表传统的中心化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保险,基金会被替代。我认为未来很多的交易都会是由传统的中心化的金融机构和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分布式平台合作来完成,所以说整个产业链条会进行重构。

具体来说,有一些业务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成本很高,或者有很严重的道德风险,可以借助区块链的平台来降低成本。比如说保险行业,投保人存在道德风险,但未来有可能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社区保险,让购买保险的人在同一个网络社区内互相监督,互相激励,降低信息不对称。

另外一类业务是由多方参与的复杂业务,这类交易往往交易流程复杂、效率较低,比如金融产品场外交易、资产证券化。如果用区块链的手段,可以让各个利益主体在链条上共同维护账本,互相监督,保障各自的权益,降低业务成本。

区块链的出现会催生一些新的金融的业态。因为传统的金融服务都是中心化的服务模式,包括新出现的金融科技企业都是中心化的,应用区块链后,平台上的各个相关利益主体可以绕过中介,或者不需要过度依赖中介,实现交易。所以,未来新型的区块链服务公司会成为平台的维护者和规则制定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姝欣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