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点赞横琴地下管沟、秀美惠州引大V“猛点赞”、“湖北大V”点赞阳逻新港、大V为广州垃圾焚烧厂点赞……近来,一些喜欢和政府“对着干”的大V们成了“点赞小能手”。

  他们走进重庆、浏阳、成都、武汉等地进行考察,成为了政府的座上宾。

  “网络大V马不停蹄,似乎收起了昔日的锋芒,表达也变得善意和温情多了。”中国青年报在报道这一现象时如此描述。

  大V们的言论之所有具有公信力,是因为他们远离权力,立场相对客观公正。不少人担心:大V们和政府成为小伙伴后,还能抹得开脸“挑刺”么?

  招安大V意欲何为

  2013年8月开始的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让大V受到空前关注。一些混迹在大V中的大谣们被绳之以法后,舆论场变得有些安静。

  最近,大V们再次成为焦点,这次,他们是携手地方政府亮相的。

  网络大V们的粉丝多在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多,这个数字比有些报纸的发行量还要大。许多大V对社会现象更多地持批判态度,是一些地方政府忌惮的对象。原本对大V们避之不及的地方政府为何如此热情?

  有人认为,地方也需要得到更加客观公正的对待,而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无疑是使网络批评更加理性的重要途径,大V们顺便推介一下地方,作用效果也绝不亚于媒体宣传。

  正义网发文《政府亲近大V,没那么可怕》称,政府主动走近大V,本是一件好事。一方面,说明凭借新媒体传播技术,网络民意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部门的媒介意识和媒介素养得到了迅速提高。担忧大V丧失本应具有的客观、中立的话语立场,转而成为倒向政府的“歌德派”,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实没那么可怕。评论认为:“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网络大V失去了客观立场,必然会失去网民的信赖,其苦心经营的形象也会随之崩塌。相信在网民的监督下,政府与网络大V的亲密接触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西安晚报分析,一些地方政府从曾经“躲大V”到主动“请大V”,似乎只是尽最大努力地降低网络大V的“对抗”强度,降低面临网络批评的风险而已。

  地方政府热衷于邀请网络大V去当地考察,是看中了网络大V的“公众人物”、“意见领袖”的身份。没有什么比“化敌为友”更有效率的事了。东方网建议,与其“招安”大V,不如真真正正为民众办实事办好事。

  保持距离才能获得最好的视角

  亮相政府新闻发布会,花地方的钱到处走访,大V逐渐成为政府部门看重和想沟通的舆论通道。难道真的是靠得近,才看得清吗?

  据上海证券报道,各方对此评说纷纭,有的认为这是促使网络批评更加理性的重要途径,有的则认为,为保持业务和道德操守,大V与政府职能部门还是应保持一定距离。

  深蓝财经建议,大V自觉与权力保持适当的距离,既是一种业务操守,也是一种品质操守。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看得更清,说得更准。

  光明网劝大V别太热衷“嘴软”考察,政府工作有瑕应揭,有好自然当赞。网络大V们若可剔除“嘴软”考察的因素,保持一定距离地独立思考和发声,这种意见与声音的价值,就远比做了“座上宾”之后的“有感而发”,更显敢言敢说、无欲则刚。

  新京报将这种现象视为“不正之风”,邀大V考察与“公款追星”何异?地方政府组织这类活动,花了多少钱,这些钱是以什么名目出,经过了什么程序?不妨把账单拿出来,晒一晒。

  所谓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网络大V们哪怕是因此而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也难脱“有偿沉默”之骂名。

  大V们的声誉和价值,靠的是不涉及利益时的客观公正。一旦卷入利益链,所谓的公信、民之所信、民之所望都将被老百姓收回,政府依靠大V获得美誉的期望也将落空。

 

  新京报新媒体记者 戴熙婷

  (本文首发新京报新媒体,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号: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