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医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每当冬季流感爆发,儿科医生的短缺就会再次凸显,成了年年相似的应季话题。唯一不同的可能是,在全面二孩时代,这样的问题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截至2017年底,全国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5.4万名,每千名儿童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63名。也就是说,在中国,每1587名儿童能分到一位儿科医生。事实上这样的配比,已经比往年好一些了。要知道,五年前,每2174名儿童才能分到一位儿科医生。


但相比于每千人口配有2.44位执业(助理)医师,儿童可能还是要比成人惨上一些。针对儿科医生配比过低这一情况,《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目标,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要拥有0.69名儿科医生。而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2014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每千名儿童的医师配比”已达到0.85至1.3人,美国更是达到了1.6人。



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由来已久。相关报道称,从1999年到2015年,我国儿科医生在15年间仅增加了约5000人。中国每年有80万医科生毕业,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人,而成为儿科医生的只有300多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医院原院长高春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儿科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压力大、风险高、待遇低等是儿科医生短缺的主要原因。“儿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一旦病情加重就会危及生命,而患者年龄小、无法清楚表达使得医生需凭借经验诊疗,被称为‘哑医’。”孩子身体不适时,父母第一选择往往是送医,直接增加了儿科的工作量。而且送医时陪护人员多,儿科诊室内经常人满为患。遭误解、受委屈,甚至成了儿科医生的“家常便饭”。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我国儿童医院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高达14.1,工作强度在各类专科医院中位居前列。但此前曾有相关调查称,儿科医生收入仅为非儿科医生的四分之三。



事实上,儿科医疗服务供给的失衡,不仅体现在儿科用医荒,还体现在儿童医院、儿科床位的缺乏,以及地区分布不均。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483288张儿科床位,仅占床位总数的6.52%。而同一时间,我国0-14岁的儿童数量占总人口比重的16.7%。儿童医院病床使用率达96.9%,处于满负荷状态。


此外,各地儿科医疗水平上也存在一定差距。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117家儿童医院,其中91家位于城市,26家位于农村地区,而仅北京一城就有12家儿童医院,这或多或少会造成儿童就医的集中化。


国家卫健委官方数据显示,各地儿科的门急诊人次与床位数比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2016年,上海儿科门急诊人次数达1227.8万人次,但儿科床位仅有3939张,与其门急诊人次接近的河北省则有18954张儿科床位。



但就算在医疗水平较高的城市,给孩子看病同样很难。


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14年的相关调查,80%左右的儿科资源都集中在三级医院,18%左右分布在二级医院,一级医院拥有不到2%;80%左右的儿科医疗资源包括优质的资源集中在城区,郊区只拥有20%左右。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在城区可达4.10张,儿科医师2.45人,郊区每千名儿童床位数1.18张,儿科医师0.81人。


虽然城区的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标准,但相关调查显示,较大规模的北京儿科专科医院如北京儿童医院,有71.4%住院患者来自京外,其医疗资源不仅服务于北京本地患儿,更多的资源是面对全国,这也导致了北京市儿科医疗资源尤其是疑难病和住院床位资源的短缺。



事实上,为缓解儿科用医荒,我们也下了不小的工夫。


2016年,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十三五”期间,制定实施儿科医务人员培养规划,增加儿科医务人员数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儿童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


各地卫生部门也都开始采取措施鼓励儿科。2017年,我国新建了19家儿童医院,增加了2万张儿科床位,全国28所高等院校增设或者恢复本科儿科学专业。


数据新闻编辑 李媛  新媒体设计 陈冬  校对 范锦春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