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夏数不清的日日夜夜里,你会躲到房里抱着西瓜粉着 CP ,尽可能为真正的炙热设置一道屏障;还是说,再高的温度或是突如其来的阵雨,都不足以浇灭你出门看展、看电影的热情?

 

这看起来是非常个人化的选择,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可你偶尔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翻了一圈同城活动推荐,也找不到什么心仪的去处?

 

今天,如果让年轻人去评价一座城市对他的吸引力,教育水平、工作机会固然还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但多元的文化体验、丰富的消遣方式,也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绕不过去的指标。

 

电影《午夜巴黎》截图

 

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当人均 GDP 接近或超过 5000 美元时,文化消费会进入“井喷时代”。

 

在 2011 年,中国人均 GDP 就已超过 5000 美元; 2017 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29.3% ,进入了联合国划分的 20% - 30% 的富足区间。

 

数据显示,2017 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 2086 元,增长 8.9% ,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 11.4% ,连续 5 年占比超过 10%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这之中教育支出所占的巨大份额,但也同样不能否认中国人花在文化生活上的钱变多了。

 

从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来看,上海、北京两地人均支出最高。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7 年上海、北京人均教育文化娱乐分别为 4686 元和 3917 元,花在教育文娱上的钱领先全国。

 


不过,两地教育文娱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倒不算很高。毕竟,在还房贷、交房租和出门享受生活之间,你总还要有一定的取舍。

 

可事实上,即使各项生活成本更高、工作压力相对更大,年轻人们还是愿意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生活。

 

斑斓的灯光、拥挤的人群、奢侈的生活,不过是都市的表象,它可以把人们吸引过去,但却不是人们驻足的原因。一份合适的工作,可以负担生活的费用;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周围有可供消遣的去处……这些才是城市生活的日常,人们最终定居在某个地方的理由。

 

从以图书馆和博物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设施来看,似乎没有哪里可以与北京和上海媲美。而无论从场馆数量和馆藏质量来看,坐拥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中央一级文化设施的北京,都是当之无愧的 NO.1 。

 

不过,从市场化的文娱设施来看,上海又比北京走得更远了一些。

 

某研究公司发布的《2018 中国电影市场年报》显示,上海拥有 347 家电影院,影院数位居全国第一,北京则拥有 231 家电影院,排在深圳和重庆之后。

 

2007 年,中国仅有 24 台音乐节,到了 2018 年,这个数字上升为 263 ,观众人数也呈几何级增长。参加音乐节随着节奏肆意摇摆,成为一种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的娱乐方式。在这方面,上海同样是全国最突出的城市。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达到 2600 场,较 2017 年上升 8.33% 。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的《 2018 年度上海文化市场概况分析》显示,上海市在 2018 年举办的户外音乐节场次高达 564 场。很明显,在音乐演出的丰富性方面,上海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顶尖的位置。

 

讲到这里或者大家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同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和深圳,在文娱消费方面出镜率显得有些低了呢?

 

从当下的角度来看,一座城市的文化实力跟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关,无论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还是服务的提升,或是对文娱演出票价的补贴,都离不开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

 

我们翻找了一线城市的政府财政预决算报告后发现,在政府的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方面,广州和深圳与京沪两地确实不在一个量级。

 

数据显示,2018 年,北京、上海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分别高达 117.7 亿元和 94.2 亿元,支出均为广州、深圳两地的三倍以上。相比之下,北京更舍得在这上面花钱,其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在四座一线城市中也是最高的。

 


此外,有别于其他经济硬指标的提升,文娱生活与所在地的历史息息相关,它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生活习惯和市民性格。也许,在北京人逛博物馆、上海人看演出时,广州人忙着喝早茶,深圳人忙着赚钱。

 

 

数据新闻编辑 李媛

新媒体设计 陈冬

校对 范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