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日一度破发


一家年销售额不足20亿元、深耕河南许昌本地的房企恒达集团,在历时13年、历经3次失败之后,今天(11月12日)终于在港交所上市。


然而,上市首日恒达集团表现不佳。其发售价定为每股1.24港元,今天的开盘价为0.99港元,最高每股报1.14港元,最低报0.91港元,截至收盘每股报1.13元,下跌8.87%。


对于股价问题,恒达集团主席李小冰回应:股价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作为企业来说,管理层以后将尽力通过运营做好业绩,把股价更多地反映在公司的价值上。


这已经是恒达集团第四次冲击上市。早在2005年,恒达集团曾有意借壳焦作鑫安实现国内A股上市,但后来因调整发展战略,其上市计划夭折。此后,恒达先后两次冲击港股未果。今年8月30日,恒达集团第四次递交招股说明书。


从2005年至今,走过艰难的13年历程,恒达集团终于上市成功。“对于恒达集团来讲,上市是一个里程碑。”李小冰称。
 
净负债率从677%降至200%以下


恒达集团官网显示,恒达是河南许昌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业务主要包括住宅和商业地产。但在河南开发商的队列中,其规模只能算是小型。


据披露数据显示,该房企截至2015年、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4月30日止,物业销售金额分别为10.36亿元、9.29亿元、15.47亿元以及2.81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6701万元、7410万元、1.47亿元和2160万元;净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77%、762%、406%及340%。


对于负债率高的问题,恒达集团招股书回应称,“公司收购大量土地储备,以巩固在房地产市场的领先地位。在过往记录期间,积累了预定开发,但尚未产生重大收益的大量土地储备。预计,之后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将低于200%。为确保运营资金充足,公司已实施资本及流动资金管理措施。”


对此,恒达集团今日回应称,目前负债率已降至200%以下的目标,希望此后达到一个健康的负债率水平。
 
三线城市许昌的“容量线”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恒达集团控股共拥有21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分别位于河南许昌、河南郑州以及河南信阳。


其中,恒达集团控股拥有已竣工建筑面积约204.98万平方米,开发中的建筑总面积约为189.19万平方米,未开发总建筑面积约为207.41万平方米,土地储备约为166.38万平方米,全部集中在许昌市。


对于恒达集团重仓的三线城市许昌而言,随着棚改政策的推行和“郑许一体化”加速,许昌房价在去年快速上涨。据了解,虽然不比省会郑州,但是去年,许昌房价大幅上涨,个别项目房价上涨了50%,芙蓉湖CBD区域的房价早已破万。而碧桂园、恒大、华润、金科等20多家大型房企先后进入许昌,碧桂园更是摘得许昌年度“地王”。


但是,今年以来,政府调控严厉、棚改收紧、整体住宅存量积累,许昌的房地产行业前景也变得更加复杂。就在今年的7月6日,许昌公开出让的5宗土地全部流拍。土地市场的降温也代表着楼市由热转冷。而今年前4月,恒达集团的销售额才刚刚过4亿元。


安信国际在11月1日发布的研报中分析,“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可能导致未来增速放慢,尤其是公司主力河南许昌,地域过度集中风险极高。政府多次重申‘房子用来住’并遏制投机炒楼,三、四线城市销售影响较大。内房资金链紧张下,小型开发商融资压力更为紧张。”
 
26年沉浮错过扩张的黄金时期


回顾其发展史,恒达集团前身是河南大地,创建于1992年,由在许昌市委党史办工作的科长李东法下海后成立。


恒达集团的成立时机较佳,1994年,我国“房改”开始,逐步实行住房商品化,许多知名房地产企业纷纷成立,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迎来“黄金时代”。


但是,成立之后,恒达集团却偏安一隅,错失了全国化发展的良机。恒达的扩张也十分缓慢,一直以“市域化”为特征,围绕许昌及其下辖县市,虽然成为许昌本地最大的开发商,但是许昌市场有限,其规模尚未突破20亿元。


直到2005年,恒达集团才开始走出许昌,到河南其他地市扩张,但是城市也非常有限,至今仅限于郑州、信阳。26年过去,今年,房企竞争激烈,已经发展到白热化的状态,进入新的城市和扩张都变得异常艰难。


而李东法的儿子李小冰于2014年接任恒达集团董事长,在恒达集团成功上市后,李小冰是否能带领恒达集团逆势突围,扩大规模值得市场期待。
 
新京报记者 徐倩 编辑 陈哲婉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