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山山顶看北海。不少人说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领略到北京城的美,感受到北京的现代与古老。


  景山前的游客。景山海拔94.2米,相对高度45.7米,是北京城内最高的土山,也是老北京的制高点。


  陶然亭公园窑台。古人烧窑后会扒下外面一层土,慢慢就形成了土山。


  东单公园山顶的亭子与山下广场的工农兵雕塑相对。


  天坛公园移除土山的工程一共用了90天。资料图片

 ■ 小品溯源

  土山 作为一种假山,和自然山丘及山旁水面,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典型景观,体现了中国人所崇尚的山水之趣。除造景外,园内的土山多有观景功能,所谓登高望远。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很多新建的公园也继承了这种古典园林传统,于平地或池沼处挖湖堆山,打造山水园林风貌。

  但是,土山不一定只为造景、观景所建,在北京城区就有一些属于“另类突起”的土山。其中,景山历史最悠久、最有名气,曾是俯瞰京城的佳地,最早还是一座“镇山”,具有镇压前朝王气使其不得翻身的特殊功能,蕴含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风水学说。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中苏关系紧张,全国开展了“深挖洞、广积粮”的备战性运动。北京为修筑人防工程,曾将挖出的大量弃土堆于天坛公园、东单公园等地,于是这些地方凭空多出一处“土山景观”。后来,这些地方的土山有的被清走,有些则被改造成真正的景观保留下来。

  景山 古城制高点和观景地

  景山位于故宫北侧,现在已成为景山公园。而景山之巅的万春亭则已成为俯瞰北京城的绝佳地点,不少人说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领略到北京城的美:南面金碧辉煌的故宫近在咫尺,西面是北海的白塔湖光,北面正对着高耸的鼓楼,东面可以远眺高楼林立的国贸。让人真切感受到北京的现代与古老。

  “其实景山所处的地域原是永定河故道,后来河道自然南迁,至辽代,辽太宗耶律德光利用河道中的湖泊和岛屿兴建瑶屿行宫,将开挖北海的泥土堆叠成了两座土山,一座是北海的琼华岛,另一座就是今天的景山,那时称为‘土山’。”景山公园文化研究室主任张富强认为,在科学和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完全凭借人力在城市中心堆叠起一座几十米高的山峰绝非易事,所以景山的形成必有其特殊寓意和必要性。“根据中国自古就有的设镇山的传统推测,辽代始筑土山,很有可能就是为了压住后唐政权的王气。”

  从金代起,历代统治者都以景山为都城南北建筑的中心点,并背靠景山营造宫城。张富强解释,这也是景山“镇山”功能的体现:皇宫背靠景山,是将它作为沟通天地的靠山,可以稳固江山社稷。至明清两代,皇帝还在山后大肆营缮祭祀祖宗的殿堂,以企盼祖宗保佑自己皇图永祚,这也承继了景山维护江山社稷的镇山之说。

  据张富强介绍,辽代以后,土山在各朝代又有镇山、青山、万岁山、煤山、梓金山等称号,至清代顺治年间,才改称景山,取观景之山或高大之山的意思。“其实,在古代,景山不仅是观景的最高山峰,更是观察和控制城市安全情况的制高点,在这里可以及时发现火灾、叛乱等异常情况,所以说它还有着重要的安防作用。”

  张富强说景山历朝历代都在堆叠、培土,并植树、建亭等,非常注重山体保护,直到民国才呈一片衰颓景象。解放后,几代园林工作者不断植树造林,修复古建,叠山铺路,终于使其恢复了昔日辉煌。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培土工作也时常进行。

  现在,景山面积有23公顷,海拔94.2米,相对高度45.7米,是北京城内最高的土山,也是古城内的制高点。作为南北中轴线的中心点,景山对北京的城市规划还起过重要的定位作用。

  天坛公园土山 试与天公比高

  除景山外,北京城内有特点的土山要数东单公园、天坛公园等公园内的土山了,它们堆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那时全国人民备战、备荒,大兴人防工程建设。当年人防工程的大量弃土大多就堆在了公园的空地上,成为公园中扎眼的“另类突起”。在这些土山中,规模最大的是天坛公园的土山。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这座土山已被移除。

  “以前北京高的建筑很少,我听说当时为给北京建四个制高点,以作战备之用,曾准备在动物园、天坛公园、陶然亭公园和东单公园中堆四座土山。”1962年到天坛公园工作的原天坛公园副园长、总工程师徐志长介绍,“天坛的土山是1968年计划堆的,当时天坛下面开始挖防空洞,边挖边堆土山,北京市很多地方人防工程的弃土也都集中到这里,甚至还包括很多垃圾土,如一些建筑拆迁、改造留下的混凝土等,所以我们又叫它‘渣土山’。”

  据徐志长回忆,整个堆叠工程大概持续了两三年就基本停滞下来,后来只是偶尔运来几车土。为了能持续堆土,要保证土山中部是平的,有路可供车辆、机械使用。最终,在丹陛桥以西、祈年殿南偏西二百多米的位置堆起了一座高32米,占地80亩的大土山。由于土山很接近祈年殿高度,所以有人称土山是“试与天公共比高”。它不仅污染环境,还严重破坏了天坛风貌。

  “最初土山基本没什么绿化,后来我搜集了十来种易活的树种,在下雨的时候借雨水‘天女散花’似的撒在土山上,但后来它们没有一棵长成大树。”徐志长记得土山顶部中间很低洼,下雨后会存好多水,1976年地震时土山顶上波浪滔天,把值班人员吓坏了。家住天坛附近的李大爷回忆,天坛的土山非常大,除大路外还有很多人踩出的小路通向山顶,从山顶可俯瞰天坛全貌,但这座土山上面除了一些树和草几乎什么都没有,没什么乐趣。

  徐志长说规划局还曾建议把土山改成景观山,但园方认为天坛庄严肃穆,这座山会破坏天坛风貌,所以没有采纳这个建议。1989年,公园向上级打报告希望移走此山,1990年1月16日移山工程开始,历时90天,土山最后主要被运往北京半壁店森林公园用于造景。

  东单公园土山 “包装”后成景观

  与天坛公园土山的命运不同,东单公园的土山经过“包装”之后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公园内重要的景观。

  今年75岁的刘德全曾住在东单二条,他记得东单公园的土山是1970年左右,为解决人防工程积土存放问题在公园里堆起来的。“那时一刮风,长安街上就尘土飞扬。”

  据东单公园园长张其国介绍,东单公园的土山高21米,最初全是土,70年代开始绿化,后来还放置了假山和亭子。至于堆放时是否有把它作为景观的打算,现在已不得而知。

  69岁的杨重民从1958年以后就经常在东单一带踢球,他回忆,那时的东单公园只是一个街头公园,没有正式的牌子,环境也没有现在好,人们都叫它东单花园。而现在土山所在的地方则是公园的一个游乐园,很多家长会带孩子来玩。里面有滑梯、秋千、转椅、荡船、爬梯等,其中男孩子最爱玩的是转伞,铁伞上垂下绳索套住玩游戏的孩子,孩子们跑动起来利用转伞的惯性就可以飞起来,非常刺激,这种设施在现在的游乐场里已看不到了。

  文革时期,这片游乐园所在的地方堆上了土山,于是在那娱乐设施贫乏的年代,孩子们又少了一处玩乐场所。

  如今,记者看到东单公园的土山规模虽不算太大,但山上有不少石砌的小路,纵横交错,有的路旁还有假山点缀。山顶则有一座六角飞檐的蓝琉璃瓦亭子,与山下广场60年代建的工农兵雕塑相对。山上不少人坐着聊天、打牌,土山俨然已成为一个娱乐、交友场所。

  此外,日坛公园、陶然亭公园也曾在此时期用人防工程的弃土堆过土山,日坛公园的土山在祭坛的西南方,陶然亭公园的则在公园北侧的小山上,《陶然亭公园志》记载“窑台山高15米,东北山原与窑台山高度相仿,1971年宣武区人防工程弃土多集于此,增至现在高度25米。”

  解放初期,北京市内的一些公园如玉渊潭公园、紫竹院公园等也曾利用开挖和疏浚河湖、苇塘的弃土堆积土山,但这些都是山水景观,体积一般不大,在公园中显得很和谐。相比这些景观性土山,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堆积的土山注定只能产生于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不得不转变功能或退出历史舞台。

  ■ 土山记忆

  天坛公园搬土山耗资八百万

  ●徐志长,原天坛公园副园长、总工程师

  当年移除天坛公园的土山是一项大工程,要耗资上千万,为此北京市政府还成立了“爱祖国、爱北京、爱文物、爱天坛、搬土山”指挥部,指挥部下面成立了运输、后勤、宣传等6个组织。

  移山工程开始那天正好是腊月三十,春节都没有休息,不间断进行。运土的卡车从南门进,西门出。当时很多领导干部,附近的群众、学生来挖土,因为大家都愿意它被移走。整个移山工程只用了90天,80万立方米的土被移走,共花费约八百万,之所以这么便宜是因为参与工程的运输公司都使用了平价油,且不盈利。

  我们采取边移土边整理的方式,恢复了天坛的历史古路,并在路旁栽植树木。土山移走后,北京土建学会、北京文保协会等地很多专家还到土山原址植树,罗哲文还题写了“新愚公移山植树,古神坛恢复旧观”。后来,我们在月坛召开了庆功会。此后,对天坛公园的保护进入新阶段。

  陶然亭土山80年代后受重视

  ●陈泽新,陶然亭公园园艺队书记

  陶然亭公园的土山基本都是人工堆成的,1952年陶然亭公园根据规划和地理环境,疏浚苇塘,挖湖堆山,新堆的土山基本都在湖沿岸。其实,原有的窑台这类土山也算是人工堆成的,古时人们烧窑后就会扒下外面的一层土,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一座土山。

  土山很多都会水土流失,以前水土流失严重时都能看到土山里的炉灰和渣土,有的土山标高甚至下降了一米多。这是因为,那时在人们眼中公园就是小资的代表,这种观念造成我们维护费用很少,对绿化也不够重视。到了80年代后,人们对土山绿化才逐渐重视起来。

  现在,公园对土山的维护投入很多,如进行改土工作,用好土作为铺垫,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更换耐旱、护土效果好的草种;采用微型喷洒技术,不会造成地面径流。中国的园林山水重自然,最大限度消除人工的痕迹,所以对土山的维护来讲,植物是最好的选择。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孔悦 本版摄影(除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