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苏秀文驾驶宝马车撞死1人撞伤12人的事发现场,案情和处理结果在哈尔滨乃至全国引发诸多争议。资料图片

  ■ 报道档案 〖2004年〗

   2003年10月16日,哈尔滨,苏秀文驾驶宝马轿车与拉大葱的拖拉机发生剐蹭。争吵后苏秀文上车,宝马轿车向前猛冲,撞死了与之争执的农妇刘忠霞,并撞伤12名围观群众。两个月后,肇事者苏秀文被判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当年年末“宝马案”在网络疯传,愈演愈烈。

   2004年1月5日开始,新京报相继刊发了《哈尔滨宝马车撞人案调查》、《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韩桂芝:苏秀文不是我儿媳》、《死者丈夫为何选择和解 宝马撞人案七大疑问调查》等一系列报道,用“客观严谨”的调查还原了案件的每个疑点。

   调查报道不会被非理性的网络民意左右和驱动,要扮演更独立的角色,发出更理性的声音

   2003年末,一夜之间,哈尔滨“宝马案”引爆各大网络论坛。

   案件源于2003年10月16日,苏秀文驾驶宝马X5轿车与拉大葱的拖拉机发生剐蹭。争吵后苏秀文上车,宝马轿车向前猛冲,撞死了与之争执的农妇刘忠霞,并撞伤12名围观群众。

   两个月后,苏秀文被判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

   网友质疑宝马轿车象征财富和权势,传言“苏秀文同黑龙江省高干家庭有关系”。

   作为黑龙江省外第一家跟进“宝马案”的媒体,新京报相继刊发《哈尔滨宝马车撞人案调查》、《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韩桂芝:苏秀文不是我儿媳》等一系列报道,用“客观严谨”的调查还原了案件的每个疑点。

   探究“公众质疑”的真相

   “宝马案”发生时,正在哈尔滨的新京报记者高爽认为只是突发事件,深度报道条件并不充分。

   12月20日,“宝马案”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法院宣判,苏秀文被认定“驾驶时精力不集中、操作失误”而并非“故意撞人”,被判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

   “宝马案”的民间情绪达到顶峰,网上数以万计的跟帖认为“畏权枉法”。网上传言“苏秀文是时任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韩桂芝的儿媳妇”。

   “这不再是突发事件,案件的疑点在公众质疑声中并没有得到清晰的回答,新京报有责任去探求真相。”时任中国新闻部主编陈志华说。

   “试驾”体现专业主义

   12月下旬,高爽着手调查宝马案。案件的核心是“苏秀文究竟是故意撞人,还是操作不当误撞?”

   在交警部门的证言和26份询问笔录中,都没人证实苏秀文说过要撞人。

   “驾车那一刻,苏秀文在想什么,只有她自己知道。”高爽向陈志华提议,通过试驾判断苏秀文误撞的可能性。

   陈志华当即赞同,“在没有人证的情况下,只能从技术上寻找概率和可能性。试驾,是一个很好的参照体系。”

   2004年1月2日下午,高爽在宝马公司技术人员的陪同指导下试驾了“宝马X5 4.4”,苏秀文的肇事宝马车型号为“宝马X5 3.0”。两款车除发动机功率不同,其他基本无差别。

   通过试驾并请教宝马公司技术人员,高爽得出结论:发生误挂挡位,车辆突然提速冲出的情况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回望这一报道,陈志华认为,采用专业技术手段进行梳理和分析,体现新京报深度报道追求专业主义的方向。

   直面采访被质疑高官

   公众高度关注的另一焦点是,肇事者苏秀文到底有没有高干背景?

   高爽锁定当时最大的传言,“苏秀文是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韩桂芝的儿媳妇”。

   事实上,早在12月30日,媒体就报道负责事故处理的哈尔滨市道里交警大队有关负责人说,苏秀文不是黑龙江省或哈尔滨市曾任和现任领导的亲属。

   这个简单得几乎有些含糊的辟谣,未能得到公众认可。

   向韩桂芝本人求证是最直接的,去之前,高爽想过被拒绝,他甚至只想碰碰运气。大多数情况下,记者连省级政府的大门都无法迈进。

   这一次,高爽自报家门,“幸运”地见到了韩桂芝。

   韩桂芝在办公室里向高爽说明,苏秀文不是她的儿媳,和她没有任何关系;同时,苏秀文和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没有任何关系。

   采访结束,高爽提出要采访同样受到外界猜疑的黑龙江省的其他官员,韩桂芝爽快答应帮忙联系。高爽说,也许韩桂芝当时需要通过媒体向公众澄清事实,撇开与苏秀文的关系。“恰好第一个找上门的就是新京报。”

   独立角色和理性声音

   “宝马案”见报几天后,高爽遇到了麻烦。

   不知是谁将他的手机号码公布到某论坛上,上百名网友打电话指责他“替苏秀文和韩桂芝说话”。

   “宝马案”见报后5个月,韩桂芝被免职。

   网上言论再次喧嚣。网民揣测,韩桂芝的落马与“宝马案”有关,甚至将此视为网民的一大胜利。

   高爽再次领题,前往哈尔滨调查韩桂芝落马案。

   基于调查,高爽了解到韩桂芝或与其涉及黑龙江省绥化市市委书记马德案有关联。“准确地说,没有证据证明,韩桂芝的落马与宝马案有直接关系。”

   “新京报的调查报道严谨客观地求证每一个疑点,但不会被非理性的网络民意左右和驱动。”陈志华说,新京报要扮演更独立的角色,发出更理性的声音。

   本报记者 周亦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