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近年来踩踏事故都有发生。专家们对这些惨剧进行总结后,发现了一些公共场所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踩踏事故一般发生在哪里?

  人群聚集是踩踏发生的首要诱因,这也决定了体育场、中小学校、商场、宗教场所、公共娱乐场所是踩踏事故的多发地点。

  回顾国内近年来的发生的踩踏事故,大多数是在学校发生。例如,2014年昆明市明通小学、2013年湖北老河口薛集镇秦集小学,2009年湖南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都发生过学生踩踏事故。究其原因,学校中人员集中,上下课时间聚集速度较快,而中小学生逃生、自救能力弱,最终导致惨剧发生。

  体育场、宗教场所以及其他公共娱乐场所中举行活动时,人群负荷大,骤集骤散,一旦发生人群中有过激行为,就很容易引发踩踏事故。

  踩踏发生经历哪些阶段?

  在安全专家的不同分析中,一般将踩踏发生划分为四到五个阶段。

  首先是人群聚集。日常工作学习中,工厂、学校里都会有人群聚集。此外在临时活动举行时,也会有人群聚集。这阶段,人群处于稳定状态。

  第二阶段,出现诱因事件,人群开始滞留、拥挤。造成人群不稳定的诱因事件,可能包括:人群忽然变得焦虑、恐惧、亢奋或者激动;部分地点人群忽然变的高度密集;人群流动速度忽然变化,例如十字路口。

  2014年初,在宁夏固原某清真寺中,当地信教群众来参加已故宗教人士忌日纪念活动,当现场开始散发油饼时,人群就开始聚集,出现拥挤,最终引发惨剧。

  第三阶段,踩踏发生。诱因事件出现后,如果人群管理、疏导失败,不稳定状态加剧,个别人员跌倒或被挤倒,密集的人群如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踩踏事故就会发生。

  第四阶段,事故扩大。踩踏引发的骚动在人群中传播,恐慌的人群一旦丧失理智,就引发更大范围的无序、混乱,场面彻底失控。

  一些专家认为,如果应急不及时,或者救治方法不当,踩踏事故的伤亡情况就更加惨重,这也构成了踩踏事故的第五阶段,救援失败。

  哪些心理因素导致踩踏发生?

  人的心理因素是导致踩踏发生的诱因之一。这主要分为“逃避灾害”型和“争抢“型。在前一种心理状态下,人们为了躲避突然发生的事件,会暂时丧失理智,恐慌、从众、绝望,都可能造成现场混乱。后一种“争抢”心理状态下,人们很清醒,但为了达到目的,争先恐后,导致拥挤,引发危险。

  哪些管理因素导致踩踏发生?

  在对踩踏发生不同阶段的研究表明,如果在人员聚集、滞留或者拥挤状态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人群,那么惨剧就不会发生。

  但是及时疏散人群有赖于对人员容量、人员规模、峰值、持续时间的预计,以及疏散方案的制定。同时,当意外发生时,采取哪些应措施、如何组织应急人员,这些都需要周密的安排。这方面的反面例子是,2004年刚果的一场足球骚乱中,警察燃放催泪弹,球迷在躲避时发生踩踏。

  信息管理也至关重要。错误信息以及信息传达滞后,可能诱发谣言,也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如果活动时间、内容临时变更、取消,都应该及时传播,以免造成人员聚集。

  踩踏事故中哪些人更容易遭遇不幸?

  对踩踏发生时人群的分析发现,那些在人群中行进速度明显低于群体平均速度的人,还有承受挤压能力低的人,最容易被后面的人推倒和挤压,进而产生连锁反应。根据最初的统计,此次上海外滩跨年夜踩踏事故中的35名遇难者中,女性有25名,男性有10名,其中最小遇难者为16岁。

  此外,事件中人们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和救治能力不足,是导致伤亡更加惨重的原因。

  踩踏中的死因主要是什么?

  踩踏事故中,人们会遭遇踩踏外伤,但遇难者更多是死于挤压性窒息。

  2010年7月24日,在德国“爱的游行”电子音乐节中,发生踩踏事故。事后对事故中死亡的20人的尸体解剖结果表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因为胸部受挤压致死。

  上海外滩的踩踏事后发生后, 据医生介绍,接受治疗的伤者伤情多为挤压伤,包括胸部挤压伤、脊柱和头部受伤。

  新媒体编辑 陈璐 据公开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