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以胡耀邦为主角的电影《青春激荡的年代》近期开机,该片预计在今年10月份登上电影院线。

  这是第一部以胡耀邦为主角的电影,此前并没有许多影视作品可以借鉴。那么,胡耀邦的形象曾在哪些影视作品中出现过?

  电视剧:《浴血坚持》

  开播时间:2008年11月25日

  角色年龄:17到20岁

  演员:颜彬

  《浴血坚持》是第一部出现胡耀邦青年形象的电视剧。该剧讲述主力红军长征时,留守在苏区的红军在陈毅等指挥员的领导下,坚持三年游击战的故事。

  剧中,红军主力转移在即,中央命项英留在中央革命苏区,委派陈毅为其副手主持苏区工作。胡耀邦出现的镜头并不多,其中一个是在转移前,他与其他少共成员互换礼物并合影留念。

  电视剧:《红军东征》

  开播时间:2012年3月1日

  角色年龄:21岁

  演员:李阳

  《红军东征》是一部再现1936年红军东征并取得重大胜利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与《浴血坚持》不同,这部电视剧细致展现了青年胡耀邦的革命经历,重点描述了胡耀邦在开展群众工作时的表现。

  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后,部分地方工作队不分青红皂白抓当地大户,给红军造成恶劣影响。在少共中央局担任领导的胡耀邦得知后,及时阻止这种鲁莽行为,并释放被抓的开明绅士,向乡亲们道歉。

  与红军一直有生意往来的部分晋商,也对个别地方工作队的“土匪”行径深感不满,拒绝再和红军做生意。胡耀邦亲自到晋商家中道歉,缓解了晋商对红军的敌意。

  电影:《黄克功案件》

  时间:2014年12月4日

  角色年龄:22岁

  演员:毛孩

  《黄克功案件》被称为是首个国家宪法日献礼电影。片中,胡耀邦作为主要角色出现,这也是第一部出现胡耀邦青年形象的电影。

  影片根据1937年延安发生的一起真实的刑事案件创作。1937年10月全面抗战之际,勇冠三军的红军将领黄克功因情感纠纷,将女学生刘茜杀害。如何处置这位战功卓著的红军将领成为整个故事的焦点。

  当时22岁的胡耀邦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担负起案件审理、调查、取证工作。他不徇私情,认真寻找和案件相关的线索和证据,并大胆质疑“红军大法”中偏袒战功卓著的红军条款,最终还原案件真相扳倒了原先几乎已经确定的“误伤”判断。

  案件原本几乎要被确定为“误伤”。但胡耀邦代表检察机关向法庭提出了“处以死刑”的量刑建议。最终,边区最高法院判处黄克功死刑并立即执行。

  军旅演员毛孩在影片中饰演胡耀邦。毛孩在开拍前阅读胡耀邦传记,与胡耀邦秘书聊天,以了解人物性格。“意气风发、嫉恶如仇是青年胡耀邦身上最大的特点。”毛孩说。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开播时间:2014年8月8日

  角色年龄:61-69岁(老年)

  演员:李光复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表现了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起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止于1984年国庆阅兵。以邓小平为主角,同时至少出现了50位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也是其中之一。

  此前出现过胡耀邦的影视剧中,故事的背景均设为1949年之前。《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是中国影视剧作品中首次出现赴中央工作后的胡耀邦。

  剧中讲述了1975年胡耀邦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织的领导职务,领导起草《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的过程。也对粉碎“四人帮”后,胡耀邦参与的平反“冤假错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两个凡是”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有所说明。

  胡耀邦的戏份是多了还是少了?该剧总编剧龙平平表示,“胡耀邦的戏份不少,非常多。审查的时候,还有人提出:‘这个地方胡的作用应该多写一点’。 ”

  电影:《青春激荡的年代》

  上映时间:2015年10月

  角色年龄:37到42岁

  演员:王宁

  《青春激荡的年代》系纪念胡耀邦同志百年诞辰所拍摄。影片故事开始于1952年,胡耀邦调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时年37岁。影片还讲述了盛年胡耀邦带领解放后的新青年投身建设新中国,如开垦北大荒,建设共青城,进行国际交流。

  故事结束于1957年,这一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胡耀邦出任团中央第一书记。

  在选角时,主要考虑到演员形态要与胡耀邦相近。多次试戏后,最终敲定了王宁。人物造型完成后,其胡耀邦形象获得了胡耀邦家人的认可。

  王宁曾出演《开心麻花》,他表示胡耀邦这个角色不允许演员太大个性上的发挥,但是又要把胡耀邦的那种率真、激情、正义感、敢说敢做的精神表达出来。

  由于这是第一部以胡耀邦为主角的电影,此前并没有太多影视作品可以借鉴。剧组演员就通过观看纪录片以及阅读有关胡耀邦的书籍来增加了解。

  新京报全媒体见习编辑李骁晋 编辑陈璐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京报、湖南日报、山西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