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安新县端村。下学后,新鲜坐着爸爸的电动车回家。


11月23日,安新县端村学校。两名女孩儿共用一个小凳子在练习基本功。


11月23日,安新县端村学校。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练习芭蕾舞新剧。


11月24日,安新县端村。家门口的芦苇荡边,新鲜正在教妈妈芭蕾舞的屈膝礼。A12-A13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11月23日晚,安新县端村。珠珠家,珠珠正在教3岁的外甥女跳舞。


11月23日晚,安新县端村。晚饭后,珠珠正和妈妈一起在村里小跑锻炼身体。

  《四小天鹅》音乐响起,18名女孩眼睛闪着光,随着音乐,双手端起,下巴微抬,双脚绷直,踮起脚尖,脚尖一下下地点在地上。

  11月23日上午,这些来自河北雄安新区端村学校的女孩们,开始了她们如同往常一样的芭蕾舞训练。

  随后,音乐变换,18名小女孩快速站好自己的位置,动作和谐、一致地随着音乐做着标准的舞蹈动作,跳舞时,她们微笑、自信。

  2013年,专注于乡村艺术教育的荷风艺术基金会找到了北京舞蹈学院芭蕾系老师关於,一方出钱,合并了原地的三家小学,新建了舞蹈教室;一方出力,每个周末携爱人张老师和学生从北京来到端村,使这里的孩子受到指导,开始接触芭蕾舞。

  穿上蓬蓬裙变身“小天鹅”

  上午10时,孩子们早已来到练功房,梳好露出额头的盘发,他们统一穿着浅粉色芭蕾舞服,白色连裤袜和裸粉色芭蕾舞鞋。几名家长介绍,孩子身上的芭蕾舞服、芭蕾舞鞋大多是国外的学生来交流时捐赠的。

  “1、2、3、4,2、2、3、4”。孩子们一字排开,一条腿立在地上,另一条腿抬起放在舞蹈教室的把杆上,口令由稍大一点的孩子发出。

  看到有的学生压腿不够标准,芭蕾舞老师关於,会将双手放在孩子的后背上,帮他们压腿。

  “最初,孩子们以为芭蕾就是踮起脚尖跳舞,她们进练功房时不知道脱鞋就蹭蹭往里钻,花了二十分钟也穿不上练功服。”关於说。经过4年多的芭蕾舞教学,如今关於只要下一个口令,孩子们便知道练习时朝向哪里,做出什么动作,以及如何配合音乐的节奏起舞。每次跳舞前,孩子们会仔细的在门口换好鞋,芭蕾舞下课后,孩子和家长会自觉地打扫教室卫生。

  芭蕾改变孩子生活

  在端村学校上5年级的“珠珠”今年10岁,自2013年10月开始上第一堂课,如今“珠珠”已经跟关於学习芭蕾舞4年了。11月23日傍晚,结束当天芭蕾舞练习和表演的她,坐在妈妈冯雪京的电动车上回家。

  因为想要报考河北省的艺术院校,从今年开始,晚饭后,“珠珠”会和冯雪京一起在村子里跑步健身。跑步的地点并不是固定的,最开始冯雪京会陪着“珠珠”绕着学校操场跑上5圈,跑完后再继续快走,现在他们大多会在校外运动,每天凑够5000步。“孩子正长身体,饭量大,可吃多了又怕她长胖,影响跳芭蕾。”冯雪京说。

  在冯雪京的手机朋友圈中,记录了“珠珠”学舞蹈以来的点滴,朋友圈的视频里,“珠珠”会跳民族舞、印度舞,也会每天在家练习芭蕾,练习的时间将近1个小时。4年多的芭蕾舞学习经历,让珠珠变化很大。不仅是让形体更挺拔,而且“自己有气质了,也充满自信。”

  在端村,学习芭蕾舞的学生和家长坚信,学好芭蕾舞可以改变命运,“跳好芭蕾舞,可以考到省里的学校,否则最理想可能只能去县城的学校。”冯雪京说。

  芭蕾的传递

  女孩们学芭蕾舞的热情似乎有种魔力,影响着周围。这一天,“珠珠”的外甥女来到家中做客,仅有3岁的小姑娘,穿着白色舞鞋,拿着皮筋像模像样地模仿着手拿红绸舞蹈的“珠珠”。

  离“珠珠”家仅1公里的“新鲜”家,同样的故事也在上演,受“珠珠”影响,刚上1年级的“新鲜”也学起了芭蕾,在家门口的芦苇荡边,“新鲜”将刚学会的芭蕾舞屈膝礼动作,教给妈妈。

  新京报记者 李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