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俊)今日(11月30日)凌晨两点,“悟空”卫星在轨运行前530天采集的数据在Nature杂志发表,其中可能蕴含着暗物质粒子存在的新证据。

  2015年12月17日,中国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成功发射升空,它的任务就是用“火眼金睛”帮助科学家寻找神秘的暗物质。

  上天前530天,“悟空”卫星共采集了约28亿例高能宇宙射线,其中包含约150万例25GeV以上的电子宇宙射线。基于这些数据科研人员成功获取了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TeV电子宇宙射线探测结果(1TeV=1万亿电子伏特),其中可能蕴含着暗物质粒子存在的新证据。

  “悟空”号这次带来的探测结果,首次直接测量到了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处的拐折,置信度达6.6σ,基本可以百分之百确定这一拐折的存在。暗物质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常进介绍,此前有地面的实验宣称发现了拐折的迹象,但置信度不高。该拐折反映了宇宙中高能电子辐射源的典型加速能力,其精确的下降行为对于判定部分(能量低于1TeV)电子宇宙射线是否来自于暗物质起着关键性作用。

  与之前结果相比,“悟空”卫星此次的探测结果测量范围首次达到 5TeV,拓展了观察宇宙的窗口;其次,低能部分与已有实验符合,可证明“悟空号”的准确性;“悟空”卫星测量到的TeV电子的“纯净”程度最高(也就是其中混入的质子数量最少),能谱的准确性高。

  常进表示,“悟空”卫星是世界上本底最低、精度最高,如果暗物质在我们探测范围出现,我们肯定会第一个观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