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李一凡 实习生 刘梓桐)把新郎捆绑在树上,浇啤酒,砸鸡蛋……这些婚闹行为今后在山东莘县可能要受到处罚了。


日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七部门联合发布通告,明令禁止婚礼环节中出现的低俗、恶俗、危险行为。此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掀起热议,多数网友对这一规定表示支持,不过也有网友对如何具体落实、处罚力度如何等,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希望官方明确说明。


5月6日下午,莘县相关部门回应新京报记者,因通告刚发布不久,惩罚措施尚不明晰。通告主要以警示作用为主,目前尚未对任何行为开出罚单。


对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整治恶俗婚闹行为值得鼓励,但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执行还需把握尺寸。


莘县七部门:联合通告整治婚闹


“恶俗婚闹指打着‘闹喜’名义对新郎、新娘、新郎父母及伴郎、伴娘所进行的恶作剧行为,是典型的婚闹陋习,轻者留下心理阴影,重者造成人身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恶俗婚闹行为,失去了‘闹喜’的善意,理应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


近日,莘县的7个部门联合对外发布了一份针对恶俗婚闹的通告,对这一行为说“不”。


5月1日,莘县县委所属的微信公号“莘县宣传”发布了一份由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行政综合执法局、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团委、县妇联七部门联合发出的通告。这份通告表示,禁止在城区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诸如用胶带把新郎绑在树上或者电线杆上,浇啤酒、倒酱油、砸鸡蛋,以及扮演种种不雅角色,做搞怪动作等任何形式的婚闹行为,并对违反规定者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莘县宣传”公众号发布通告 新京报截图


此外,通告文末还提供了举报电话,公众可通过电话向莘县民政局举报。


近年来,莘县婚闹现象多次见诸互联网。


2017年9月17日,一名网友在百度“莘县吧”发帖,称自己在县城东街早市口看到一起婚闹,“一群小青年把新郎脱的只剩裤头,上身戴着文胸,头戴女士假发,全身喷满泡沫”。


新京报记者通过微博检索发现,2018年12月29日,网友“聊城吐槽君”曾发布一段发生在莘县的婚闹视频。视频中,一名红衣男子被绑在树上,并被白色的布包住头部。旁边有几名黑色衣服的男子,一边打闹一边往其身上泼面粉。


新京报记者采访莘县多部门得知,这些婚闹现象属地方陋习,近年来,婚闹现象在当地城镇、乡村较普遍,并有加剧趋势。


网友发布的莘县婚闹视频截图


通告发布后,很多网友表示支持。网友“沉默的鲨鱼哥”留言称:“终于有人管了。”也有网友表示,支持莘县施行婚闹整治活动,但希望该举措不要演变为地域黑:“你可以说这几个(婚闹的)人是低俗的人,但不代表这个地方是低俗的地方。”


官方:尚未开出罚单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通告中并未规定违规的具体处罚方式。


5月6日上午,莘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份通告主要是由莘县民政局和文明办制定,具体的方案细节尚未明确,“这个方案刚刚发下来,具体实施还没有相关案例”。


当日下午,莘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赵蕾(化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县正在创建文明县城,全县各部门都很重视此事,“每个任务,都由各自的部门在做”。

 

莘县妇联是联合发布禁恶俗婚闹通告的七部门之一。


5月6日下午,新京报记者致电该部门询问此事,工作人员刘媛媛(化名)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在当地,新郎的同事、朋友闹着玩时,会在婚闹环节中,将新郎绑在树上,“也不是说流行,但是这种习俗是有的”。


刘媛媛坦言,婚闹确实现在已成为当地的一种结婚习俗,出台这个文件,就是想整顿一下这种现象。她补充道,婚闹现在“闹得比较厉害……但也不是说存在多大的问题,我们出台也是想起到警示作用”。


目前,执法部门尚未对任何人开出罚单。刘媛媛解释称,婚闹作为一种习俗,在县城和村里都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较为流行,但实际上,这种行为本身,并不违法, “这种现象就是不文明现象,多是道德谴责”。


专家: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执行需把握尺寸


5月6日,新京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他认为,婚闹是一种传统陋习,会给新人造成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创伤,行为十分恶劣。


竹立家调研后发现:“现在的城市,基本上还是文明婚礼比较普遍,婚闹大部分还是发生在贫穷偏远的乡村地区。普遍来说,婚闹在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已经几乎没有了。”


他表示支持莘县发文对恶俗婚闹说“不”的做法。与此同时,他还认为,在具体操作上,莘县相关部门还需“以说服教育为主,对于发布的相关规定,要在执行过程中仔细把握分寸和尺度”。


6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学研究所副教授朱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婚闹应当予以摒弃。他称:“婚闹问题已经涉及公序良俗,部分恶劣行为已经上升到猥亵罪。光靠个人自律是很难解决的,政府应该管。”


他认为,政府在处理民事习俗时需要格外谨慎,在监管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注意管理的方式方法,可以通过告诫、引导进行处理。他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民俗问题需要慎用行政处罚,另外要加强精神引导而不是行政强制手段。他补充说:“我们应该把民俗和违法犯罪行为区分开来,对于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果是民俗,则可通过引导化解的方式予以教育。”


新京报记者 李一凡 实习生 刘梓桐

编辑 郭琛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