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冯兆华为近百部香港电影题写片名。

 

《倩女幽魂》、《阿飞正传》、《一代宗师》……他所题写的电影片名耳熟能详。今年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无双》,片名书法亦出自他手。

 

他合作过的导演包括王家卫、杜琪峰、徐克、洪金宝等。香港回归后,他与内地导演合作也越来越多,最近合作的项目包括张艺谋的新片。

 

他表示,他的工作就像医生,需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剧情需要、电影风格来创造字体。在他的回忆中,王家卫追求极致,“《2046》拍摄时,我去帮他写字,待了一个多星期……他对一些字体的要求很多。”

 

8年前,冯兆华开设书法课,现在他的学生有400多人。

 

“中国书法承载的文化内涵是最重的。”2019年6月以来,71岁的冯兆华看到自己书法班上,有些年轻人时常缺课。他表示,内地跟香港青年的沟通应该更多,沟通、交流是化解误解的契机。


9月12日,冯兆华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新京报特派香港报道组 摄

 

在砵兰街买下档口写字

 

新京报:你是哪年来的香港?为什么会专注书法?

 

冯兆华: 1979年,我从广东顺德到的香港,当时31岁,不懂英文,只能跟大家一起打工,工资30块钱一天。

 

写书法是我从小的爱好,平时没事就写写。小时候只有一支笔,姐姐她们用完给我,我就用废弃的报纸铺开写字。来香港后,看到很多外国游客对中国书法感兴趣,我觉得这是个契机,可以赚些外快,于是就开始帮人写字了。

 

1980年,香港要组织一个书法比赛,很多朋友怂恿我去参加,我当时觉得自己很不入流,但最后拿到全港青年学艺比赛公开组的优异奖,这成为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新京报:为何说这次获奖是你人生的转折点?

 

冯兆华:获奖后,很多人通过传呼机呼我去给他们写字,对联、店铺招牌之类的,机会就这样来了。当时我还有自己的工作,礼拜天去做这些事。

 

后来客人给太多机会给我,我应付不来了,就把工作辞掉。在朋友介绍下,花了2800港元买下了位于旺角砵兰街的一个档口,专营写字生意,口碑传开后,单子一个接一个来。

 

新京报:书法从爱好变成谋生手段,会不会觉得艺术变味了?

 

冯兆华:我觉得要去理解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冲突问题,我现在仍然很喜欢写字,依然是我的爱好。工作之余,我仍然会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王家卫对字体要求多,追求极致”

 

新京报:你为电影题写片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冯兆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很多演员会来旺角一带体验生活,学习模仿。得此机会,我认识很多影视方面的人。但一开始人家不是让我写片名的,是从片场的道具开始,电影里会有些武馆之类的,需要写招牌名。

 

最开始,这些道具运到我的店铺来写,后来因为占地太大,我的档口小,就邀请我去片场写。后来人家就邀请我为电影题写片名。当时没有数码制作,都是胶片,片名、字幕都需要人工手写添加。印象中,第一部我题写的片名是刘德华1989年主演的电影《爱人同志》。

 

新京报:你曾题写过王家卫的《2046》片名,你还记得当时合作的情景吗?

 

冯兆华:《2046》是在澳门拍摄的,当时我停下店铺的工作,去片场写字,待了一个多星期。王家卫导演对字体的要求很多,也追求极致,后来我也为他导演的《一代宗师》写了片名,有过多次合作。

 

新京报:合作这么多导演,有没有印象很深的?

 

冯兆华:这些年,我跟徐克、王家卫导演合作的次数很多。

 

其实,每位导演的要求都很高,只不过是他们性格不同,合作、磨合方式有所区别,包括杜琪峰,他们都是很认真的人。一般我都会给他们的片名写三套。

 

我觉得这个工作就像医生,需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剧情需要、电影风格来创造字体,片名应该是什么样的风格,别人看了会有什么感受,这是个艺术活儿。比如我给恐怖片写片名,你必须要写到恐怖的感觉,但也不能太恐怖让人家不敢看,“刚刚好”这种感觉很重要。

 

新京报:你跟内地导演合作也很多吗?

 

冯兆华:1997年香港回归后,我们与内地联系更紧密。第一位合作的导演我都记不得了,时间太久。最近合作的导演是张艺谋,他有部新片,片名不太方便讲出来。


9月12日,冯兆华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新京报特派香港报道组 摄

 

“我主张年轻人应该学习书法”

 

新京报:你现在还带很多学生,作书法老师。

 

冯兆华:书法教育的工作,是从8年前开始的。最开始就教两个孩子,后来慢慢学生越来也多。我现在的学生有400多人,多是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有设计师、医生、律师、老师等,各年龄段都有。

 

新京报:目前香港青少年学习书法的人多吗?

 

冯兆华:学习书法的香港青年、学生并不太多,不像内地。内地有很多小孩,家长会送他去学习书法。我也有学生,会专门从内地飞来香港上课。

 

新京报:你觉得书法的意义是什么呢?

 

冯兆华:从我个人认知角度来讲,中国书法承载的文化内涵是最重的,或者说是艺术含金量最高的。有个概念需要撇清,中国书法不是中国文字。现在,文字可以被电脑取代,根据你的需要变换不同字体。电脑被发明以后,一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可以被取代,但书法不行。

 

我现在写的信,跟我稍后写的信,肯定是不同的,就像我的每幅作品,每个字都不一样,部首、落笔力度都不一样,书法写到哪里变到哪里,非常灵活。

 

音乐会有评判,你唱出来,会知道你唱得好不好,功夫也是一样,动作招数都有规律。但书法没有,长、粗、宽、细都不太一样。所以现在很多外国人会把小孩带到中国来学习书法,它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内涵和底蕴。我主张香港年轻人应该学习书法。

 

“沟通交流是化解误解的契机”

 

新京报:你觉得现在香港青年有什么特点?

 

冯兆华:香港青少年接触国际社会的机会很多,生长、学习环境都很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需要从小学习的。没有这种基础,谈何理解呢?所以,内地跟香港青年的沟通应该更多,沟通、交流是化解误解的契机,多多相互了解。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最近香港出现的暴力事件。

 

冯兆华:这件事首当其冲的伤害,就是冲击了香港旅游业。上周六(9月7日),有暴徒破坏港铁油麻地站,我当时在现场,看着他们打碎站内玻璃,看到这个场景,真的很心痛。

 

对我的影响也有,一些学生这一个月很少来上课了。不过,只要有学生来,我都会用心去教。

 

新京报:在授课时,你们会谈论当下的事情吗?

 

冯兆华:其实不只是我,周围很少有人会当面聊这些,包括夫妻间、父母与孩子间,都会尽量避免,因为意见分歧是很容易翻脸的。

 

我的学生全部都是年轻人,80后为主,而且是有一定文化水平。他们大学毕业,也会参与到街头运动当中,虽然平时大家不会当面谈论,但是各自立场,你能感觉得到。

 

新京报:你希望香港未来的走向是怎样的?

 

冯兆华:肯定是希望香港现在的风波能尽快平息下来,年轻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一定要解决。

 

 

新京报特派香港报道组

编辑 郭琛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