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许雯)2月29日,长达59页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联合考察报告》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正式公布。

 

报告显示,新冠病毒宿主似乎为蝙蝠,中间宿主尚未查明;中国新冠肺炎的人际传播主要在家庭中发生;新冠肺炎病毒几乎人人易感,感染后是否具有免疫力需进一步研究;1%-5%的密切接触者后来被实验室诊断为新冠肺炎病例。

 

此外,报告建议中国尽快在武汉开展新冠肺炎动物疫源综合性调查,建议有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及/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国家,立即启动最高级别国家应急处置方案。

 

根据报告,此次联合考察组于 2020 年 2 月 16 日至 24 日在华开展考察调研,为期 9 天。联合考察组对北京、四川(成都)、广东(广州、深圳)和湖北(武汉)等省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

 

联合考察组由来自中国、德国、日本、韩国、尼日利亚、 俄罗斯、新加坡、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 25 名中外专家组成。联合考察组外方组长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布鲁斯·艾尔沃德(Bruce Aylward)博士,中方组长为梁万年博士。

 


中国新冠肺炎实验室确诊病例发病时间曲线,截至2月20日。图/《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联合考察报告》


人际传播主要发生在家庭中

 

报告显示,截至 2 月 20 日,在报告的 55,924 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年龄中位数为51岁,77.8%的病例介于 30–69 岁之间。其中,51.1% 为男性,来自湖北的病例占 77%,农民或体力劳动者占 21.6%。

 

动物溯源方面,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目前的全基因组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蝙蝠似乎是该病毒的宿主,但中间宿主尚未查明。

 

传播途径方面,报告认为,新冠肺炎在无防护下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在感染者和被感染者之间发生传播。尚无新冠肺炎空气传播的报告,且根据现有证据,也不认为空气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但在医疗机构中或可存在因医疗操作产生气溶胶而发生空气传播的可能。粪便排毒已在一些患者中得到证实,少数病例粪便中还发现了活病毒,但根据现有证据,粪-口传播似乎并不是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传播方式,其在新冠肺炎病毒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待明确。

报告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原体,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根据目前在中国观察到的流行病学特征,几乎人人易感,尽管可能存在易感性增加的危险因素,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感染后是否具有免疫力。

 

1%-5%密切接触者确诊感染

 

报告显示,在中国,新冠肺炎的人际传播主要在家庭中发生。

 

联合考察组从聚集性病例调查和一些家庭传播案例研究中获得了一些省份家庭成员间持续传播的详细信息。广东和四川省报告的 344 起聚集性病例中共涉及 1308 例病例(两省总病例数为 1836 例),其中大多数(78%-85%)聚集性病例发生在家庭成员中。家庭成员内传播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但广东的初步研究结果估计家庭成员二代续发率约为 3-10%。

 

1%-5%的密切接触者后来被实验室诊断为新冠肺炎病例。例如:截至 2 月 17 日,在深圳市 2842 名已确认的密切接触者 中,已追踪到 2842 人(100%),其中 2240 人(72%)结束 了医学观察。在密切接触者中,88 人(2.8%)后来被确认感 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1月武汉有4例流感病例实为新冠肺炎

 

报告显示,联合考察组询问了在中国常规呼吸道疾病监测系统中针对新冠肺炎进行检测的情况,包括对流感样病例(ILI) 和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监测样本进行 RT-PCR 检测,以及对发热门诊患者进行检测的结果,以了解新冠肺炎是否存在社区传播且未被发现的情况。

 

武汉对 2019 年 11 月和 12 月以及 2020 年 1 月前 2 周的ILI 标本进行了新冠肺炎检测(每周 20 个)后发现,2019 年的样本未见阳性结果,1 月第一周有 1 个成人标本为阳性,1月第二周有 3 个成人标本为阳性;所有儿童标本新冠肺炎检测均为阴性,有些为流感阳性。

 

许多医务人员可能并非在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感染方面,报告显示,联合考察组讨论了所考察的所有地点的院感情况。截至 2020 年 2 月 20 日,全国 476 家医院报告了 2055 起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实验室确诊病 例,大多数(88%)来自湖北。

 

报告提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从湖北以外地区派遣逾 4 万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尽管存在散在的少数医院暴发(例如,武汉一家医院有 15 名医务人员感染),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感染并不是新冠肺炎在中国的主要传播特征。

 

联合考察组获悉,大多数医务人员感染是发生在武汉疫情暴发早期,当时应对这种新疾病的物资和经验较为缺乏。此外,流调显示,许多医务人员病例可能是在家庭内而非医院感染的。湖北以外地区的医务人员感染很少见(246 例,全国医务人员感染总数 2055 例),流调显示大多数病例有家庭确诊病例暴露史。

 

无症状感染者相对较罕见

 

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2 月 20 日 55924 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热(87.9%)、干咳(67.7%)、乏 力(38.1%)、咳痰(33.4%)、气短(18.6%)、咽痛(13.9%)、 头痛(13.6%)、肌痛或关节痛(14.8%)、寒战(11.4%)、恶 心或呕吐(5.0%)、鼻塞(4.8%)、腹泻(3.7%)、咯血(0.9%) 和结膜充血(0.8%)。

 

新冠肺炎患者通常在感染后平均 5-6 天(平均潜伏期 5-6 天,范围 1-14 天)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和发热等症状。

 

多数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为轻症并可痊愈。约 80% 的实验室确诊病例为轻症和普通型,包括无肺炎或肺炎患者,13.8%的患者为重症,6.1%的患者为危重型(呼吸衰竭、脓毒性休克和/或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

 

已有无症状感染的报告,但多数在报告时无症状的病例随后会出现症 状。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尚不明确,但相对较罕见, 也不是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

 

疫情早期粗病死率17.3%

 

报告显示,截至 2 月 20 日,55924 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有 2114 例死亡(粗病死率为 3.8%)(注:其中包含部分由临床诊断病例转成的确诊病例)。粗病死率因地区和传播强度而异(武汉 5.8%,中国其他地区 0.7%)。

 

在中国,疫情暴发早期的粗病死率较高(1 月 1 日至 10 日间发病的病例,粗病死率为 17.3%);随着时间推移,2 月 1 日之后发病病例的粗病 死率降至 0.7%(图 4)。联合考察组注意到医疗服务水平在 疫情进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建议1

大量研究项目需要优化

 

报告指出,中国及全球各国都在开展大量新冠肺炎研究,相关科研项目和产品研发工作也正在进行,这值得鼓励和支持。但是,大量的研究项目需要优化,否则将有可能消耗研究者的精力和资源,而优化能够将研究成果时间表缩短宝贵的几周或几个月。新冠肺炎防控的紧迫形势要求必须优先开展诊断,治疗和疫苗领域的研究工作。

 

同样,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疾病自然史以及病毒 传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选题已经很多。然而,政策决策者很难在处置疫情和挽救生命的紧迫性与众多研究中取得适当的平衡。因此,应当优先选择保障与关键知识局限性相关的研究项目,而弥补这样的知识差距可以迅速对处置疫情产生 很大的直接影响。

 

报告建议,优先开展家庭、机构和社区内聚集性 传播危险因素研究,基于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监测系统的人群新冠肺炎抽样监测,不同年龄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病例系列分析以及聚集性病例调查等。

 

建议2

中国尽快在武汉进行动物疫源调查

 

报告建议中国考虑经济活动恢复、旅行限制逐渐解除、学校重新开学带来新出现病例和聚集性病例的风险,应继续维持基于各地风险评估的程度适当的应急管理方案;密切监测,分阶段有序解除限制措施,先复工和返程、然后复学,直至最终取消其他限制措施;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协调公共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社区联动机制,持续保持警惕,随时遏制疫情反弹。

 

报告还建议中国重点开展应急响应和风险管理决策相关研究,识别家庭、机构、医院和社区传播的危险因素,不同年龄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尽快在武汉开展新冠肺炎动物疫源综合性调查,开展集中研究项目,快速确定最有效的诊断和血清学检测方法,测试现有抗病毒药物和各类疫苗载体,中国应该参与多国试验项目;中国作为对新冠肺炎了解最多的国家,应持续系统的实时分享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结果与经验,帮助全球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建议3

有关国家立即启动最高级别应急方案

 

对有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及/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国家,报告建议立即启动最高级别国家应急处置方案,确保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采取所有必要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阻断疫情传播;优先进行彻底的病例筛查和检测,耐心细致做好接触者追踪调查,严格隔离密切接触者;大力开展疫情防治宣传,让公众充分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并发挥公众力量,阻止疫情传播。

 

同时,立即扩大监测范围,以尽快发现新冠肺炎传播链;方法包括对所有非典型性肺炎症状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检测, 对上呼吸道疾病患者进行新冠病毒筛查和近期可能有新冠 肺炎患者暴露史人员筛查,并在现有监测系统增加新冠病毒检测(如流感样病例和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监测系统)。制定多部门联合情景规划并模拟演练,根据需要采取更严格的措施阻断传播链(例如暂停大型集会和关闭学校和工作场所)。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