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徐美慧)今日(3月30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媒体沟通会上获悉,北京小汤山医院重新启用以来首位入院患者治愈出院。


修缮后的北京小汤山医院已于3月16日正式启用,目前该院被用于疫情期间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病例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治疗;3月30日,北京小汤山医院重新启用后,迎来了首位入院患者治愈出院。


小汤山医院航拍。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副主任、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临时党委书记、工作专班组组长吕一平介绍,自3月16日医院启用至3月29日24时,累计接收境外来(返)京需筛查人员2002人,其中机场转运1682人,各区隔离观察点转运320人,最多一天接待需筛查人员394人,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3例。


提供1600余张床位,是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品牌名片”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大集中收治能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北京市提前谋划和布局,1月23日紧急启动小汤山定点医院改造和建设工作。3月16日,面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的压力和形势,小汤山定点医院正式启用,主要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人员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的治疗。


吕一平介绍,北京小汤山医院作为市级定点医院收治的后备医院,经过15000名工作人员53天的设计和建设施工,3月8日,北京小汤山医院改造工程完成并通过验收。


新建病房作为医学观察区。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经过17年,两次启用小汤山,可以说小汤山医院已经成为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品牌名片,是城市安全标志性符号。”吕一平说。


吕一平介绍,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设B区和新建病区两个病区,一共提供1600余张床位。


其中,B区为原病区改造而成,可以收治144名轻型和普通型确诊患者;新建病区按照单间隔离观察要求,可收治720名集中医学观察人员或疑似病例。


按照防疫标准,北京小汤山医院院内区域所有通道硬隔离,并设置单独出入口,实现各病区独立运行,24小时专人值守,确保一线直接从事筛查和收治任务的医务人员与其他人员“零接触”。


新建病房区,集中医学观察人员解除医学观察后,房间经过消毒,护士进去整理房间。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吕一平介绍,小汤山医院启用前夕,医疗设备组用一周时间将2000多台(件)医疗设备全部进场并安装完毕;药学组用三天确立药品目录,十天配齐近500个品规药品;22家市属医院1000余名医务人员迅速集结,专业涵盖呼吸、感染、重症、急诊、儿科、中医、检验、放射、药剂、护理等十多个专业。


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工作专班副组长、北京世纪坛医院党委副书记陈静介绍,1000余名医务人员中有医生近200人,医生的平均年龄38.5岁,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比40%;护士一共有800余人,年龄相对年轻,90后占比43%。


吕一平介绍,自3月16日医院19时启用至3月29日24时,累计接收境外来(返)京需筛查人员2002人,其中机场转运1682人,各区隔离观察点转运320人,最多一天接待需筛查人员394人,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3例。“今天,北京小汤山医院首位入院患者治愈出院。”


解除医学观察的人员为小汤山医护人员写的感谢信。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解除医学观察的人员为小汤山医护人员写的感谢信。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新建病区“平疫结合”,配备“黑科技”提升医患体验


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工作专班副组长、小汤山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穆毅介绍,和17年前不同,该院新建病区从一层变为了三层、色彩从单一变得丰富,基础设施从满足基本所需到实现“平疫两用”。


穆毅介绍,逾万名建设者经过53天日夜鏖战,如期完成医院改扩建工程。此次小汤山重建难度远超当年,除三层模块化集装箱房设计建设外,相关配套设施也都实现标准配备。“在整个53天的建设过程中,大家‘白加黑’工作,每天平均工作18个小时,没有周末没有假期。”


“2003年‘非典’期间工程建设使用的是彩钢板加部分集装箱混搭一层结构,施工工艺比较简单。”穆毅说,“这次新建病区工程建设采用模块化集装箱房三层结构,结构加固、管道设计、防水设计都是难点。加之工期紧张、施工人员众多,最高峰每天有近15000人同时在场。逾万名建设者53天日夜鏖战,实现了应急工程按时、高质量的顺利通过验收。”


穆毅表示,新建病区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平疫结合”的要求,临时建筑按照正规传染病医院标准进行建设。


为了践行人性化设计理念,新建病区还扩大了医务人员的休息区,在休息区内增加天井,提升了采光和通风效果。


新建病房区护士站柜台上,摆放着一个护士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为自己加油。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穆毅介绍,新建病区所有的房间都设置了独立的送风、排风系统,每个病区内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空气压力阶梯性递减,保证空气从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避免了空气污染。


此外,所有病区都包含“三区两线”的交通流线和齐全的功能用房,所有通道均设有门禁系统避免发生穿行错误导致的污染,所有的病房设备都有氧气、负压吸引、电源、网络接口,抢救室还有压缩空气,保证了各种治疗抢救设备的使用和数据传输。


除了“常规操作”,北京小汤山医院新建病区还配备了“黑科技”提升医患体验。穆毅介绍,新建病区可以实现5G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疫情防控影像智能诊断,每间病房每个床位都设有医患可视对讲系统,病人随时能和医生、护士“面对面”交谈。


此外,所有病房均有视频摄像头和门禁,在患者通道增加了隐形防护窗,防止意外伤害,病区和医技楼之间建设了连廊便于病人通行。


新建病房区,午饭时间,给医护人员送饭的人。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所有病房内墙和外墙都设计不同颜色的彩色喷涂,提升视觉效果,减轻精神压力。”穆毅说。


穆毅介绍,所有病房实现了网络、电话、电视、广播全覆盖,还有智能音箱、手机移动点餐、移动支付等,“黑科技”极大提升了医患舒适度。


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心理疏导联手的治疗模式


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工作专班副组长、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马迎民介绍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启用初期,承担首都机场入境旅客中有症状需筛查人员筛查、疑似排查和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救治工作。


“这一工作的特点是,人流量大,要求床位周转快、避免旅客在机场的积压,同时还要保证筛查质量,不能将患者漏掉。”马迎民说,就此北京小汤山医院采取了诸多举措。


一方面,北京小汤山医院制定了周密的筛查医疗流程,为保证筛查速度,医院建立临床医生和检验人员沟通快速通道,采用24小时连续工作方式,人员轮动、工作不停;另一方面,医院还制定了出院保障机制,打通完成筛查排除疑似人员离院的各个环节,做到尽快离院。


“我们在启动第4天,就达到一天接收400名需筛查人员的筛查能力。”马迎民说。


新建病房区,清洁区走廊。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马迎民介绍,结合湖北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经验,为尽快使确诊患者康复,北京小汤山医院制定了多治疗手段结合的方式,即中西医结合,康复、心理疏导联手的治疗模式。


“我们在组织框架上采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法,在院内组建了西医会诊组和中医会诊组,会诊组每天召开例会对在院确诊病人逐一进行讨论,对筛查中有疑问者进行讨论。”马迎民说。


在治疗上,北京小汤山医院采取了多学科联合方法。马迎民介绍,在使用西药抗病毒制剂基础上,北京小汤山医院应用中药制剂进行治疗,并且根据病人的不同特点适时调整中药方剂,做到针对性治疗。


对于筛查人员,针对其经过密闭空间长途旅行等特点,北京小汤山医院还准备了中药汤剂,凡接受的旅客都可以服用,目的是尽快消除旅行疲劳,恢复机体功能。


此外,小汤山医院还设置了早期的康复治疗。“为加快确诊患者康复,在确诊病房配有康复师,及早根据每名病人的不同情况开展呼吸康复和肢体康复。对于筛查人员也有护士带领开展康复活动。”马迎民说。


护士正在为患者测心率与血氧。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马迎民介绍,北京小汤山医院还配备了心理疏导相关服务。“确诊患者对新冠病毒感染不十分了解,多带有恐惧心理,常有食欲减退和睡眠缺乏等问题,这些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在医院配备了心理疏导小组,由专科医院的医生负责对每名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和治疗。”


此外,针对筛查人员,由于其经过长途旅行,身心疲惫,有些人对国内现行政策不理解,会出现焦躁情绪。“因此我们也针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充分利用智能装备平缓他们的焦躁情绪。”


“我们的核心,就是要保障筛查和确诊患者救治等工作的平稳有序推进。”马迎民说。


护士检查完毕后,走出病房。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 探访:

新建病房区“一应俱全”,配备医患可视对讲系统


在位于北京小汤山医院北侧的新建病区,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该区域新建了五栋三层病房楼,为东西向、由南至北平行排列,五栋楼中间由廊道贯穿,可以实现无障碍完全联通。


据了解,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此处空地曾作为定点病房使用,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病床,两个月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2010年4月2日,原北京市卫生局宣布,拆除北京市小汤山医院“非典”病房。


据介绍,北京小汤山医院北区的新建病区,包含住院病房、医护人员办公区、ICU和医技楼,工程总规划占地面积3.7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6万平方米,建筑高度9.18米,共三层,每层层高2.9米,并加装电梯。


整个建筑呈五横一竖,东西向五排是病房区,南北向一廊道为医护区。


小汤山医院航拍。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病房楼外侧,楼体上分别刷上了不同颜色的号码。其中,西侧由南至北为单数1、3、5、7、9号楼,东侧由南至北为双数2、4、6、8、10号楼。


在五栋病房楼最南侧,设置了南侧大门,为医护人员专用的进出通道。主门左右两侧设置无障碍通道,进门左右两边分设两部电梯。


在新建病房区内部,每个病房均按照传染病院标准设置,配备了通风系统、弱电系统、新风系统、负压系统、VRV空调系统、呼叫系统、氧气供应系统,并具备标准的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等。


在新建病房2号楼内,记者看到,楼内南北两侧均设置了十余个病房。两侧病房朝外侧,均设置加装护栏的外走廊,两侧病房之前设置了内走廊,通过内走廊,医护人员可进入缓冲区,一个缓冲区连接两个病房。


B2区,防护服穿戴房间内,护士们正在穿戴防护服。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记者看到,病房内设置了传递窗,为病人送饭、送药等使用。


每个病房内部均配备一个独立卫生间,有洗手池、马桶以及淋浴装置,独立卫生间的淋浴装置具备完全密闭型,保证病人洗澡后的水流入专门通道。


病区主任向记者介绍,病房内部还设置了医患可视对讲系统,病人只需点击设备屏幕,即可呼叫护士站的工作人员,通过视频方式与医护人员沟通,“这极大程度减少了病人与医务工作者的非必要接触。”


B2区,隔离病房区域的人员脱下隔离服,准备进入半污染区。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 链接:

北京小汤山医院大事记


1988年12月29日,北京小汤山医院正式挂牌成立。


2003年4月,“非典”疫情时期,北京小汤山医院北部空地曾作为“非典”定点病房使用,7天建成1000张病床,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由部队医务人员全面负责救治工作,两个月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创造了“非典”患者最高治愈率、最低死亡率、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小汤山奇迹”。


2010年4月2日,原北京市卫生局宣布,拆除北京市小汤山医院“非典”病房。


2020年1月23日,北京小汤山医院发布消息称,为改善收治环境和条件,将于近期进行部分病房改造升级。


2020年1月30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北京小汤山医院建筑陈旧,需要更新修缮,已经启动修缮工程,提供更好的就诊条件,视疫情变化启用作为补充。


2020年3月16日,北京小汤山医院正式启用,主要用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病例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治疗。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影记者 李凯祥

编辑 丁天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