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养熊基地,工作人员演示“活熊取胆”。一根长约8厘米的中空引流针插入熊腹部位置,随后约一百毫升暗黄色熊胆汁流出。整个过程时长不足一分钟,黑熊体态平静,一直在进食。本版图片/章轲 本报记者 赵亢

【1 自由活动】 归真堂的黑熊散养区内有五、六十只幼年黑熊在活动。散养区后方,是一排排的熊舍。据了解,这个生物园共有六百多头黑熊。黑熊要三岁以上才可引胆汁,眼前这几十头还属幼熊,尚未取过胆汁。

【2 引熊入笼】 紧挨散养区的,是熊胆引流区。前来参观的媒体记者按照归真堂发放的参观证编号,在引流区前排队等候叫号进入熊胆汁引流室,引流室内分布着两排熊舍和两排引胆用的铁笼。熊进入引流笼后,自动趴着,低头舔舐掺和了牛奶的饲料。从体态、意识、行动看没有异样。章轲 摄

【3 插针取胆】 在两名讲解员的讲解下,三名引流员开始演示引胆过程。工作人员先用酒精棉擦拭瘘孔,再用一根长约八厘米的中空引流针插入熊腹部位置。大约一百毫升的暗黄色熊胆汁随即流出。整个引流过程时长不足一分钟,其间黑熊体态平静,一直在进食。由于熊舍内光线昏暗,并且不允许打开闪光灯拍摄,无法观察到黑熊造瘘取胆的部位。从室外远处看,只能辨识取胆熊腹部毛发被剔除,裸露出肉色。按照归真堂相关规定,手术环节并不对外开放。本报记者 赵亢 摄

【4 收集胆汁】 工作人员拔出引流针,然后再次为瘘口消毒,随后将收集到的胆汁集中到玻璃容器中。归真堂熊胆汁可生产熊胆粉、胶囊、清甘茶、熊胆茶等多种产品。王东明 摄

【5 放熊回笼】 取完胆汁后,取胆熊退回到笼子里,打开后面小门,进而去到院子里面。一部分放出活动的熊活跃如常,但也有的熊神态“打蔫”。其中一只熊大部分时间在熊舍内转圈走动,并不时向笼外摇晃头部。专家称,圈养动物面临生活环境单一、活动空间狭小等压力,会出现较多的刻板行为。不停摇头是动物的一种“刻板行为”,为病态表现。

  ■ 社论

  昨日,归真堂面向媒体记者开放其熊场,有媒体记者称,看不出被取胆汁的活熊有痛苦。但是,亚洲动物基金指出,无论是哪一种取胆方式都非常不人道。数据显示,165头被使用无管引流术取胆的熊,99%患有胆囊炎,还有很多黑熊死于肝癌。

  显然,归真堂的一次“开放”,无法消弭公众对“活熊取胆”的质疑。人们关注“活熊取胆”是否对熊造成伤害的背后,更值得追问的本质问题是,在人的权利、需求和动物的权利、需求之间,该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

  迄今,人类的衣食住行,处处离不开动物。与其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如说没有人的需求就没有对动物的杀戮。因此人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否则,欲壑难填,必然会招致对动物更多的杀戮利用。由此,就需要分清人的哪些需求是必须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和奢侈的。

  人的必须需求包括食品、衣物和医药,因此,向动物予以一定的索取是必然的。比如,国际上普遍利用动物做实验,其中有的用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猕猴等)做实验,可能比“活熊取胆”还要残忍。

  尽管用动物做一些实验,其目的是要研制肝炎和艾滋病疫苗等,这是人类所必须的需求。但这种做法也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对,理由是,不能为了人的权利而完全牺牲动物的权利。因此,欧美提出了使用实验动物的三项原则,即减少、替代和优化。例如,201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就投入1300万美元,创建了一个计算机模拟的小白鼠,希望在以后少用小白鼠做实验,这也是保护小白鼠的权利。

  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见证着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越来越多的人反对“活熊取胆”,其实不仅是难以忍受活熊承受的可能的伤痛,更是表达着自身对文明的认可和追随。与熊胆类似的虎骨、犀牛角、麝香制品等行业,起初虽因能治疗很多疾病,曾被归为人类的必须需求,但近年也相继被明令禁止,这既是出于保护濒危物种的需要,也是社会一步步走向文明的见证。

  人们应认识到,像“活熊取胆”这样以伤害动物权益来谋求人类自身福利的行为,有背离文明化进程之嫌,理应处于自然萎缩、逐步淘汰的过程。据世界保护动物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利用熊胆的传统主要在亚洲,尤其是韩国和中国。但韩国去年已宣布,要在10年内退出这一行业,而且韩国是把熊养到10岁时杀死取一次胆,活熊取胆是禁止的。

  由此可见,哪怕熊胆产品是人类的必须需求品,也必须遵循减少、替代和优化的原则来获取。更不必说,现在很多熊胆制品是用于保健品,属于应予克制的奢侈需求。更何况,天然熊胆,也并不是完全无可取代。据药物研究专家表示,人工熊胆项目已完成批量生产前的全部工作,一旦通过国家审批,人工熊胆将能正式进入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归真堂却反其道而行之,谋求上市、希望扩大“活熊取胆”的产业模式,难免会引发舆论的质疑。而这些质疑,绝对不是一个现场观摩就能化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