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庆热备受争议。一方面是热衷办校庆的高校越来越多,有学者曾统计,仅2011年前5个月公布已办或将办校庆的大学就多达42所;另一方面民众对校庆搞形式主义、行政色彩浓重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但在喧嚣中,也有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迹象出现,比如率先提出“序长不序爵”的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提出“公益校庆”理念的人民大学75周年校庆。这些新理念能否成为未来校庆的方向,国外的知名高校又是怎么办校庆的?

  人大校长陈雨露说,类似于“百场公益讲座进社区”的活动,本就是大学应该做的,只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做得不太好,现在要尽快把这个传统恢复了,“谈不上什么创新”。

  今年是中国人民大学75周年校庆,“公益校庆”,“学术校庆”,“你我共同的校庆”是人大校庆今年的三大活动体系。

  “公益校庆”理念的推出,作为一个新颖的校庆理念,引发了公众的关注。“百场公益讲座进社区”就是“公益校庆”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九月底到十月底,一共安排一百场讲座,人大的著名学者走进北京市的社区、中学、书店和国家图书馆,为公众讲解大家关注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人大校长陈雨露说,类似于“百场公益讲座进社区”活动,本就是大学应该做的,只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做得不太好,现在要尽快把这个传统恢复了,“谈不上什么创新”。

  人大科研处具体负责落实“公益校庆”的这个设想。人大科研处副处长牟锋说,以往校庆期间的学术活动一般是在校内安排学术活动,召开一些学术会议,“行政部门有一个工作惯性”,以往确实没想到安排过这么大规模的公益讲座。

  但100场讲座怎么安排,确实给牟锋他们出了一个难题,因为不仅要呼吁校内的不同学科,尤其是主要学科的参与,“也不能只在海淀”,“如果完全依靠科研处,工作量太大了。除了人手不够,还不知道怎么下手”。

  但他们还是在8月中上旬确定了初步方案,找到了四条路线来分解“百场公益讲座进社区”:

  第一,跟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系。北京市社科联有自己的学术部和科普部,也有市民周末大讲堂的活动,拥有自己学术活动进社区的渠道。

  第二,中学和中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对象,通过学校招办来联系比较重要的中学,这一方面是向中学和中学生展示人大师资队伍和水平,也可视为人大招生宣讲的一部分。

  第三,通过国家图书馆这个平台,国家图书馆每个周末都有讲座,由科研处直接联系,请国图在十月份的周末讲座安排人大学者。

  另外还有一个路径是书店,由人大出版社结合人大学者所著的优秀图书,联系一些图书大厦安排讲座。

  学校的这项倡议也得到了人大老师的积极响应。科研处向所有学院的老师发了邮件和短信,告知这项活动,并向大家主动征集讲座选题。科研处提醒这些专家,选题要跟老百姓生活相关的人文、社科、时政、历史等话题,以吸引公众的兴趣。

  “我们明确跟老师说,这次活动都是无偿为社会服务”,而学校老师很快都回复了,主动报给科研处120多个题目。原国新办主任、人大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也很支持,确定了一个有关公共外交的话题。人大国学院执行院长黄朴民说,仅国学院的老师就提供了十多个讲座题目。

  牟锋说,公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多跟时政有关,这些话题包括外交、十八大等,也有一些传统文化和心理知识。牟锋也曾担心过讲座的效果,“在比较高端的国家图书馆,赶上时殷弘讲中国的外交战略,也涉及到钓鱼岛问题,现场都坐满了,听众提问也都很积极”。到现场看到这一点,牟锋也比较安心了。

  新京报记者 郭少峰

  人大校长陈雨露谈“公益校庆”

  新京报:人大校庆亮点之一是“公益校庆”,如何确定这一理念?

  陈雨露:公益校庆理念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于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一个是来源于同学自己。

  世界一流大学有一个共同的元素,就是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公益育人,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爱人之心。“公益”理念也从同学身上受到很大启发。我们对独生子女这代人可能有一种过分的低估。我们都相信每一个年轻人心里都有善良的种子,而大学要做的,就是把这颗善良的种子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升到精神价值的层面。

  新京报:人民大学今年为什么不办庆典大会?

  陈雨露:提出校庆的新理念,就是倡导尽快地回归大学本位,大学的原点是学生和学术,大学的本职是教书育人。

  作为人民大学来讲,我们还要办校庆,还比较看重校庆在转变理念方面的冲击力,通过校庆来让大家受到教育。

  新京报:不办校庆大会,是不是因为请不到领导,或者找不到场地?

  陈雨露:都不是。每个时代的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和重视人民大学,都先后来到人民大学,所以不存在你所讲的这个问题。新世纪以来人大校园建设也有很大改善,更不存在找不到场地的问题。

  越是重要的大学越要发挥引领和示范的效应,我们努力去做这方面的工作。我希望我们自己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能尽快地形成共识,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新京报:有人主张校庆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为什么人大校庆提出的是“引领明天的聚会”?

  陈雨露:现在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大学怎么能够缔造出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杰出人才,这是国家急需高等教育特别是重点大学要做的。

  人民大学必须要尽快破这个题,找到路径来缔造这样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巨大的命题,所以需要巨大的努力。

  ——10月2日《新京报》报道:《陈雨露:校庆应回归大学育人本职》

  ■ 媒体评论

  校庆,当回归大学本位

  把庆典弄成了媚权媚贵媚俗的盛宴,学术反倒被边缘化,不仅与大学以学术、学生为中心的宗旨相去甚远,而且与大学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的操守相去甚远。其实,早在1982年国家教育部门就明令“立即刹住大搞校庆活动的风气”。中国的大学要跻身世界一流,务必走出学术文化式微、官场文化盛行的泥淖。今天,让我们从校庆“序长不序爵”,恪守简朴、回归本位做起。

  据《工人日报》

  此次人大校庆不按行政级别对校友进行排序,不局限于关注少数重点校友,真可谓“全校友”校庆。“全校友”校庆不仅要求大学平等对待所有校友,而且还要求大学拓展对“杰出校友”的定义。如果将“杰出”的定义放宽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那么就会将更多的校友纳入其中。这种定义既能让校友们感受到母校平等的爱,增强集体归属感,也符合大学的基本价值遵循。

  据《光明日报》

  中国人民大学利用校庆,成立“关爱师生基金”,为身患重症疾病、遭遇意外伤害或遇到其他困难的师生提供援助,是大学“对人的重视,对人的关爱”的人文精神真正回归。学校举办校庆,不是为了单纯回顾学校的历史,也不是为了宣扬曾经的辉煌,更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培养出了多少官员,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活动,表达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开展公益活动,就会唤起更多人的慈爱之心和人文关怀。据《重庆日报》

  “公益校庆”当然是好事,一些高校校庆的传统早就该破。因为这些传统其实是反传统的。在传统上,知名大学是学术至上、教授至上的,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行政化成了传统,论官排辈成了传统,级别成了传统。以至于有人感叹,大学名为教育机构,可是真的是按教育规律、学术规律在运作吗?不是一个行政机构,胜似行政机构的大学,是时候回到它的本位了。

  据《钱江晚报》

  ■ 链接

  南大校庆“序长不序爵”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的校庆因过于行政化及奢靡铺张饱受诟病,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转变的迹象。

  2012年5月20日,南大迎来110周年校庆。在年初,一则南大接待校友“序长不序爵”报道,就在网上引起一片热议。网民在给予好评的同时,也对这一做法能否坚持有所怀疑。不过,“序长不序爵”的原则在南大校庆开幕式上确实得到了体现。大会不设主席台,校友、院士、诺奖得主和官员分成两个方阵坐在嘉宾区,开场首先将两位最年长的校友推介给大家,而老校友的颂词也几次点燃现场掌声。

  同样是2012年5月20日,同济大学举办105周年校庆日。此次校庆也主打“校友牌”“简朴牌”,希望通过人情而非财力为校友搭建交流平台;学校此前甚至未做校庆预算,对待校友也秉持“序长不序爵”的原则,校友大会上不设主席台,前台均为70岁以上老校友。

  综合《扬子晚报》《新闻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