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只眼
法律并不会规定教师在危险面前必须救学生,可是救助弱势的处于危险之境的孩子,是人性使然。
美国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当地时间14日发生校园枪击案,造成28人死亡,其中包括20名6至7岁的儿童。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发生在小学校园的血腥枪击事件。
警方和媒体的消息透露,27岁的遇害女老师瑞奇·索托用身体挡住枪手射向学生的子弹。而桑迪·胡克小学的校长道恩·霍斯伯格也试图阻止枪手行凶,最终被杀害。孩子们的表现也令人钦佩。发生校园枪击案是不幸的,而事发之时教师身上闪现的人性光辉,学生的团队意识,让人于悲伤中感到一丝慰藉。
不妨来看枪击案发生时,这所学校教师们的反应。来自央视的报道称,伦达是一位幸存的8岁女孩的家长,她说幸好老师把孩子关在壁橱里,让孩子逃过了一劫。枪声响起后,一年级的教师凯特琳·罗伊格则立刻将班级里的学生藏进教室卫生间,她说,“如果有人哭,我就搂着他说,‘我们会没事的,’我希望这是他们能听到的最后一句话而不是外面可怕的枪响。”
而孩子们的表现也值得一书。事发之后,网上流传着警察组织孩子们撤离的照片,只见孩子们低着头,双手搭在前一人肩上,惊魂未定的孩子们内心中充满恐惧,但他们仍然是有秩序地撤离。
每个国家的校园安全事件,因国情不同而表现不同,但是面对灾难的处理办法,则有相通之处。前些年,舆论曾广泛讨论“范跑跑”事件,“范跑跑”的“先逃”理论,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与美国枪击案中教师们的表现相比,这样的讨论是对人性的矮化,法律并不会规定教师在危险面前必须救学生,可是救助弱势的处于危险之境的孩子,是人性使然。
从这个小镇被认为是最安全的社区,长达300年没有发生恶性事故看,该校老师、学生是对枪击案没有防患的,但是他们在这起事件的表现,应该说得益于学校、家庭对学生规则意识、团队意识的教育,以及学校、教师对学生监护责任的履行。这是值得我国学校教育借鉴的,这样的教育不是专门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但深入、到位的教育会随时显示其力量。
□熊丙奇(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