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北京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将进入新阶段:过去是政务服务的场景迁移,“一网通办”则是要实现场景内部的再度优化。

  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北京市推出实施时间表。据新京报报道,本月底前,北京将编制出全市网上办事事项清单,并明确网上办事的统一标准;2020年底前将建成覆盖全市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近年来各地方、部门优化政务服务的重要着力点,不少地方都推出了网上办事大厅,这让民众切实得到了便利、尝到了甜头。但网上办事的标准化不足、清单不明晰等问题,依然或多或少限制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红利的最大化释放。

  有媒体就报道,在某些地方的网上办事大厅,同一事项部分地市的业务可实现网上办理,但当地有的地市的服务却还未同步“触网”;还有一些明明就是同一个事项,对应的服务名称却各不相同,易引发误导;不同的区、地市,对于同一事项所需材料以及办理时间也有不同规定……

  这些现象指向的核心问题就是,在政务服务普遍上网的今天,如何确保网上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让民众真正享有无差别的“一网通办”式便利。

  据梳理,北京市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上,有多达近三千项的政务服务事项,若不能做到统一编制清单,精简办事要件,难免出现“标准不一”“政出多头”“复杂繁琐”等问题。

  而日前印发的《北京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工作实施方案》,无疑是有的放矢: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前要建成覆盖全市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这标志着,在继前一阶段政务服务上网和相关平台建设后,北京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过去是政务服务的场景迁移,那“一网通办”则要实现场景内部的再度优化和连接。

  “互联网+政务服务”,本就不该止于将政务服务搬上网、将办事途径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互联网服务有个明显特征,就是能规避线下复杂低效的沟通、变通之弊,让服务流程、程序要求变得模块化、标准化,可以对不同人群实现无差别的全覆盖。而“一网通办”,就是要真正兑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精髓,也是向政务服务现代化、标准化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当然,要让“一网通办”最大程度地惠及民众与企业,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从总量上削减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很有必要。这次方案也明确要求,要进一步精简办事要件。此外,打通部门间的壁垒,并借助新技术实现办事证件、材料在一网内的“内循环”和共享,也值得探索。比如,不少事件办理都需要同一证明,那能否让办事民众和企业在网上提交过一次相关材料后,通过“留痕”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同步有效,而无需二次提交?

  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化政务服务、便利民众,没有绝对的终点,也没有固定的模型。诚如方案所要求的,要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专家评议、第三方评估等作用,推进政务服务工作不断改进,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在此基础上,以“一网通办”、“一键办理”撬动“信息多跑路,民众少跑路”的普遍实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