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要人”公文。

  短短几个小时之内,一篇名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迅速在社交媒体刷屏。

  文章说的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员张小平,郁郁不得志,而且待遇不高。跳槽到民营企业之后,原单位发函表示,他离开之后,相关的登月工程就停摆了,要求他不要跳槽。

  27日下午,有媒体联系了文章所提到的张小平之前就职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他表示,张小平“本人擅自离职,经多次谈心做工作无效,为挽留此人,单位通过法律途径提起仲裁,在提供给相关机构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表述,被其及网络利用进行炒作。”

  张小平事件契合了中国人的想象

  这个事情能迅速传播,成为热点,是因为它符合中国人的想象,符合戏剧化的因素,符合社会流行的舆论话语,当然,更重要的是,它几乎符合事实。

  首先,它符合中国民众的想象,符合戏剧化的因素,类似于金庸小说中的扫地僧,平时不受重视,突然之间,才被发现,原来功力深厚,非常重要。

  其次,它符合流行的社会话语。国企官本位严重,人浮于事,不重视人才,缺乏激励机制,往往是干活的不受重视,待遇与职位高的不干活。当然,这些描述基本符合事实,所以,一经曝出就迅速流传。

  张小平被公文“猛追”未必是全部真相

  但是,这些却未必是真相,起码未必是全部真相。

  现在工业体系中,已经不是爱迪生、特斯拉的那个时代,依靠的是团队合作、分工协作。离开某个人就转不了,更多的是一个阶段性的时间概念,而不是一个有或者无的概念。更直白地说,可能会一时影响到工作,但不可能彻底停摆。

  ▲图/新华社

  而张小平原单位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研究院的技术骨干很多,张小平主要搞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水平是有的,但因优秀的骨干较多,所以对全局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其次,从竞业禁止的角度出发,跳槽未必那么容易。所谓竞业禁止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禁止劳动者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同时兼职于与其所在单位有业务竞争的单位,或禁止他们在原单位离职后一段时间内从业于与原单位有业务竞争的单位,包括劳动者自行创建的与原单位业务范围相同的企业。比如就有互联网公司状告员工,违反竞业禁止,索赔百万甚至千万。不过按国企相对落后的观念体系,很可能并没有签署这一系列协议。

  我们都常见单位不放人,跳槽者左右为难的情形。张小平前领导的表态也印证了我此前的猜测——为了挽留人才而夸大其作用和贡献。

  但是,想不到事情迅速发酵,传播变为一个公共事件。这不但起不到施压的作用,反而让自身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

  张小平事件是航天改革的思想冲击之一

  从更深层次上看,这一起事件体现了中国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图/新华社

  中国高铁迅速发展而美国高铁蹒跚起步之间的差距,体现了“中国模式”的优势。但是,国有军工企业、国家项目资金、公立大学组成的科研体系与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雷神这些顶级军工私营公司以及自由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反映了“中国模式”的一些劣势。这种差异绝非仅仅由技术存量状态导致,更由于不同的产权保护、市场机制,导致的不同创新动力造成。

  从这个角度,这一起事件,也反映了中国正在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迎头赶上。张小平所跳槽的蓝箭,是中国国内的民营火箭研发制造企业。这一两年,马斯克的SPACE-X成功回收火箭,出尽风头。简单地说,蓝箭就是中国的SPACE-X。

  美国从2010年以后,通过其新的太空战略,一直在有意识地增强他们的民间力量参与航天建设。这种政策直接催生了诸如SpaceX这样的一大批新生代的美国的商业发射企业。这个政策对美国人来说是一种惯例,但对中国来说,则是一个需要克服思想阻力的改革。

  张小平事件,则属于改革带来的一系列思想冲击之一。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次社会流传的各种传言,对中国的航天事件而言,是一件好事。

  2016年,国防科工局、中国航天局都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国内各类资本参与到航天、卫星发射领域里面来,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到航天卫星发射领域。

  在这个政策的指引下,目前,国内商业航天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卫星研制和卫星运营层面的企业,已经有了几十家企业。这是中国商业航天行业的春天。同时,也是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机遇。

  比如,目前,世界上只有Space X、Blue Origin等有正在研制的液氧甲烷的发动机。蓝箭算是世界上第三家掌握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技术的商业企业。

  所以,某种程度上,张小平能跳槽到一个他自己认为更合适、更能激励他的民营企业,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来说,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好事。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