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0天后,存放在第三方机构的巨额备付金即将抵达最后目的地。

央行支付结算司近日下发特急文件,要求支付机构能够依托银联和网联清算平台实现收、付款等相关业务的,应于2019年1月14日前撤销开立在备付金银行的人民币备付金账户。

换个说法,我们网上购物支付的预付款,不是直接打到商家账户,而是打到第三方支付机构,待交易没有争议地完成后,第三方支付机构才把预付款打到商家账户上。

存留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预付款,就是备付金。

备付金余额在2017年第三季度就达到了8000亿元,现在估计突破了一万亿元。

万亿备付金相当于万亿活期存款,存到商业银行时可以享受高于普通存款利率的协议利率,商业银行也可以从中挣清算业务的钱。

央行的特急文件,意味着今后万亿备付金不再分散管理,而是实行集中交存管理。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一、部分备付金已成风险资金

备付金本来是一个多嬴的设计。通过这个设计,消费者和商家之间,降低了交易信任成本;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发了有较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拓展了清算业务。

为什么要改?

现实提供了部分答案。沉淀在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对机构来说就是负债,只有交了预付款的消费者是债权人。

人们总是用自己的钱谨慎,用别人的钱大方。随着备付金结余越来越多,暴露出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这主要表现为挪用占用备付金。近期披露的几个相关案件中,第三方支付机构挪用占用备付金的规模达到了亿元以上。

其中被点了名的,包括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正规企业。前六批250家获得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不止一家涉案。所以主管部门出手不是没有现实依据。

不是所有人都能痛快地接受主管部门的干预。疑虑主要有:主管部门出手是不是干预市场,第三方支付机构会不会受到冲击,消费者受不受影响,是不是不利于金融创新,等等。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二、干预对不对,关键看权力是不是与民争利

这些问题要一个一个回答。备付金集中交存管理,是不是干预市场?是的。但干预源于现实中已经出现的备付金风险。

而且,支付机构享受的协议利息,本来就不是支付机构的自有资金增值所得。这些红利最终将体现为净利润,但却是消费者的预付款帮他们挣的。

消费者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好的服务,相反,许多用户感受到了信息泄漏的问题。

备付金被挪用占用、用消费者的预付款挣利息,用户信息泄露,足以构成主管部门干预的理由。

不是对市场干预就一定错,关键看权力是不是要与民争利。万亿备付金集中管理,主管部门并不得利。

央行是政策性银行,没有经营任务,集中管理只是给备付金备付金找了一个没有挪用占用资金隐患的安全仓库。至于商业银行的清算业务,就看集中管理的备付金交由哪些银行保管了。

所以整体来看,万亿备付金集中交存,动作不大,属于微观审慎管理,而且有必要。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三、备付金集中管理是早就公之于众的慢动作

之所以说央行此番行动动作不大,是备付金集中管理早就公之于众的慢动作。

去年底央行就已发文,2018年1月仍执行集中交存比例20%的原有政策,但从2月起到4月,交存比例就逐月提高,将比例调高到50%。

6月,央行明确给出了支付机构100%集中交存备付金的时间表。清晰的慢动作代表了清晰的政策走向,支付机构不会看不出来。内部人透露,支付机构早就作好了相应准备。

不过,冲击还是有的。相对而言,支付宝、京东这种占备付金大头的大企业,虽然因为无法再吃协议利息会损失10亿规模的净利润,但家大业大,付得起这个损失。而那些中小支付机构则有可能面临存亡危机。

支付市场,将给占备付金大头的企业腾出一些市场空间。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巨头们并不一定会吃亏。存活下来的支付机构,虽然不再能躺着挣钱,但仍可以站着挣钱。

这就是挣保证支付安全的手续费和增值服务费。当然也可以调高手续费,从而增加消费者的负担,但支付机构和网络消费已经发展为完全竞争性的市场,采取调高手续费的方式,风险更大。

四、不是标准金融业务无碍金融创新

有人怀疑,备付金集中交存可能影响金融创新。

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网络预付、第三方支付都不属于标准的金融业务。在美国,它被定义为货币转移业务,在中国,被定义为非金融业务的迹象明显。

所以,备付金集中交存不是标准意义上的金融创新,只是支付手段的改进。中美在管理上的相同点是,都交由银行和银监部门实施监管,通常都采取审慎管理的方式。

不同的是,中国的管理机制还缺乏市场化的防火墙构建。比如,美国一些州会要求货币转移商出钱购买担保债券,出了事,监管部门就可享受担保权益。所获权益再分配给消费者。这类似于强迫支付机构为公众买保险。

相对于美国监管的种种措施,将备付金集中交存虽然行政化了一些,但远谈不上严厉。

而且,备付金集中交存还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备付金余额不会成为躺在银行的死账,而会让银行的流动性供给能力得到强化,这是市场所需要的。

到此,万亿备付金集中管理的事儿就可以搞清楚了:它有行政干预的惯性痕迹,但是利大于弊。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王言虎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