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英国电信获得工信部颁发的全国许可证的信息还在发酵中,金融业的开放就接踵而至。

美国评级机构标普获准进入中国

1月28日央行营业管理部发布公告,对美国标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予以备案;同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告接受其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标志国内信用评级市场正式出现外商独资的身影。

国际三大信用评级公司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由来已久,如十多年前穆迪入股中诚信,惠誉入股联合资信,标普入股上海新世纪。再早之前标普与大公国际也谈过一段恋爱,但国际信用评级巨头标普真正以独立的身份,参与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尚属首次。

其实,自去年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最高领导人发出金融开放的允诺以来,标普、穆迪和惠誉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就蠢蠢欲动,开始筹备在华独资子公司,所幸是标普摘的头牌。

标普入华的“鲶鱼效应”不宜放大

用“鲶鱼效应”谈标普独资进入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更多是一种良好的夙愿。毕竟,早在上个世纪末,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就间接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了,但人们期许的“鲶鱼效应”并未显现出来。

因此,单纯认为标普等独资进来就能放大“鲶鱼效应”,并不足以令人信服。殊不知,标普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在设立在华独资公司的过程中,就明确表示,在华独资公司的信用评级标准是因地制宜改良的方式,与国际通用的评级标准不尽一致。

这些国际评级公司如此做,大致是一种风险与声誉的隔离。即就同级信用而言,国内的该级信用的真实风险定价将不同于国外的同等评级。若一旦该公司在华子公司相应级别信用的违约风险的违约概率,相当于国际上采用通用评级方法的更低级别,那么,它可以用“标准不统一”来撇清部分责任,最大限度地避免声誉风险。

若外资信用评级公司在华子公司的信用评级,只是入乡随俗,那么指望显性化“鲶鱼效应”就难以让人信服。

当然,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分享国内信用评级市场,会增加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的竞争性,这一点有助于激活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的活性,这是标普独资进入国内信用市场的一小步。

更重要的国内外标准接轨

其实,真正要促使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的进入激发国内信用评级市场,需要的是国内外信用评级市场的接轨,这是标普独资入场国内信用评级市场亟待迈出的一大步。

标普获批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需要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考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可以肯定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肯定不是简单地开放国内市场,而是要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环节。即走出去与引进来是相辅相成、不可偏颇的。

这意味着标普等以独资公司的身份进入只是序曲,接下来中国金融业将稳步快速地准备融入国际金融市场。而要推动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深度接轨,最基础的就是要实现信用、风险定价标准的统一。

否则,若国内外在信用评级、风险定价等标准上不统一,国内金融市场势必将被高墙阻隔,若要真正有效吸引外资可持续参与国内金融市场建设,也就知易行难。

因此,从引进来、走出去的大逻辑上看,国内外信用评级标准的接轨是大势所趋,这才是标普独资进入中国信用市场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向而行

与此同时,未来进一步开放的中国,任何改革事宜都带有了外溢性,可核实或将成为硬约束,这也预示着此时的引进来带有丰富的市场改革和开放的内涵,国际接轨将是题中之义。

当前国务院副总理、中美贸易谈判牵头人刘鹤已于28日率团前往华盛顿,中美贸易谈判正在紧锣密鼓拉开阵势。据美国财长透露,中方已承认有必要建立核实允诺的核查机制。尽管双方在核实的程序和机制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博弈空间,但可核查机制的引入,强化了负面清单管理的硬约束,增加了市场透明度和程序正义性。

因此,今后引进来与走出去,在国内外市场趋向融通的驱使下,具有了相互助推效应,这将激发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中国的信用评级标准,增强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水平。

概而言之,当前国内在金融、电信等领域展开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是一种相向而行的改革开放过程,其潜在的方向就是深度的国内外市场接轨。

期待中国市场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并深度影响全球市场;也期待深度融合的市场使中国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到高质量的国际竞争中,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刘晓忠(资深金融从业人士)

编辑 李冰冰   校对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