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三伏贴”5大误区。新京报动新闻出品

92名儿童在江西儿童医院接受“三伏贴”治疗被灼伤后,近日江西省卫健委通报称,医务人员在“三伏贴”辅料配制过程中将往年配方中的嫩姜调整为老姜,酒精浓度从56°提高到62°,是导致部分儿童贴敷后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目前该院已暂停“三伏贴”治疗项目。

三伏贴未得到循证医学检验

这起事件再次引发了很多人对临床医疗有效性的拷问。医疗方式的采用如果没经过现代医学的循证检验,就可能出问题,而循证就是科学的可重复验证。

而此事中涉事医务人员配制“三伏贴”时,随意改变生姜种类、提高辅料酒精浓度的做法,显然没有遵循循证做法——如果之前的三伏贴被证明有疗效,那也要遵循严格的配方和使用方法,随意更改,难免出问题。

在网上,还有些人进一步问,三伏贴灼伤儿童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三伏贴是否对多种疾病有效,是否经过循证医学的验证。

首先,三伏贴中含白芥子、细辛、斑螯、毛莨等药物。白芥子含白芥子苷,细辛含黄樟醚,斑蝥含斑蝥素,毛莨含原白头翁素,都具有强刺激性,接触皮肤后,会产生化学性灼伤。对于皮嫩肌薄的儿童,可能就相当“敏感”。从安全性角度考虑,显然有必要进一步实证其是否适用于儿童,适用哪些儿童。

其次,对于三伏贴的疗效,则有更多见仁见智的说法。根据专业人员对文献的检索,三伏贴最早见于1695年的《张氏医通》,只说对治疗冬天的哮喘有效,那时的用法是涂抹。但在2004年三伏贴红遍中国大地之后,其适应症扩大为可治多种疾病,包括呼吸系统、儿科、妇科等很多疾病,且用法也改变了,从涂抹改为粘贴,疗程也从过去的1年(1个伏天)变为现在的3年(3个伏天)。

过去三伏贴的适应症,很难有经过大量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进行验证的证据。其是否采用了现代医学的循证来检验,并未得到研究的支持和证实。

三伏贴既然是药物,就应在动物和人体试验的证据基础上,形成科学而严格的工艺标准和生产流程来生产。其适应症、效果、安全性等,理应由大量双盲对照的人群来检验,在此之前还应当有动物试验的结果。

传统医学升华到现代医学,青蒿素是样本

涉事医院的三伏贴灼伤了90余名儿童,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是生产工艺和流程并没有按照严格的统一标准来执行,把嫩姜换为老姜,提高了酒精的浓度,导致了对人的副作用。

实际上,仅就药物有效成分的酒精浓度这点来说,有个非常经典也相似的对照,即青蒿素的研发。青蒿素是传统医学经过现代医学的循证研究和临床治疗后获得转换和升华的样本。

屠呦呦也是在查阅古代文献,了解“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作用的。但是,青蒿汁的抗疟在什么温度下能达到最优效果?

屠呦呦与研究组以不同的方式选取不同的制剂反复试验,在改用以沸点在60摄氏度下的乙醚提取青蒿有效成分(青蒿素)后,经过191次试验,观察到这一温度下提取的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后来,再经过人体试验,同样证实低温提取的青蒿素有治疗和治愈疟疾的效果,才为后来的药理研究和大规模药物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现在,三伏贴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式,完全可以在出现灼伤儿童这一副作用后,展开大量的人群对照研究,以证明其疗效、适应症、安全性、生产工艺和流程。

包括酒精浓度56°是否为最好的生产工艺和标准,辅料包括哪些能产生最好的疗效并能保证安全性,都可以通过研究得出结论。

这样才能从传统医学升华到现代医学,以科学实证的方法和过程证明三伏贴的有效和安全。如果所有的传统医学治疗方式和药物都能像青蒿素的产生一样,就不愁传统医学没有市场。

简而言之,有科研结果和结论作支撑的三伏贴,进入临床治疗也能得到更多认可。

□张田勘(专栏作者)

编辑 李冰冰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