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与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已成各地工作重点。2月3日,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介绍,将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有序复工复产。

  但自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企业遭遇用工、能源供应、融资、产业链配套等难题,对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如何作为?新京报记者连线多位专家学者,就此展开探讨。

  应积极引导企业预期

  新京报:疫情困扰之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目前主要面对哪些发展痛点?

  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疫情短期内确实对一些中小企业尤其小微企业带来冲击,也使一些经营者产生观望或消极情绪,有关部门应予注意并积极引导这些预期。如何平衡防控疫情与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应成考虑重点。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小企业除了融资难、税费负担等问题,短期内用工成本的问题格外突出。企业停工,但房租、融资利息、基本工资、税费负担要照付。只有出,没有进,中小企业必然不堪重负。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目前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行业包括餐饮、批发零售、农牧、旅游、教育、物流等。首先是需求骤减,甚至没有需求;其次是人工成本成为负担;再次是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风险;最后是交通和物流受阻,缺乏原材料和工人,无法恢复生产。

  精准情报是扶持基础

  新京报:如何针对这些痛点精准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匡贤明:我认为,与其通过行政审批来决定企业是否复工,不如制定严格的复工条件,使企业自主判断。地方也可加大抽查、监督力度,避免企业疫情防控不力。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保险、降成本等支持。

  毛寿龙:现在是抗疫关键期,企业复工复产,最大问题还是厂区和办公区的消毒、相互区域物理隔离等抗疫措施的设计和落实问题。政府防疫部门要给予及时、适当和专业指导,为企业培训防疫人员,并检查督促落实。也要给企业配置防疫物资,避免因疫情增加负担甚至停工停产。

  聂辉华:我认为,国家层面应成立协助企业应对疫情的工作小组或联席会议,多部委联合统计和调研企业受影响情况。换言之,要利用大数据先摸清情况,没有精准情报,就无法精准扶持,甚至会导致宝贵的财政金融资源浪费或错配。而且,扶持措施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把复工权下放给企业

  新京报:在此过程中,如何保障企业自主权?

  匡贤明:核心是把复工权逐步下放给企业,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恢复生产经营。只有这样,企业帮扶政策才能发挥更大的杠杆效应。

  聂辉华:在不违法违规前提下,鼓励企业与员工、供应商之间通过协商,共渡难关。防控疫情是一场攸关全体国民利益的大事情,政府不能为保护某个群体的利益,而让其他群体承担过重代价。要防止民粹主义情绪,杜绝“政府请客,企业买单”现象。

  要充分听取企业意见

  新京报:综合对比各地已经出台的帮扶政策,还有哪些建设性意见?

  郭瑜(中国人民大学囯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目前北京等多地已发布帮扶政策,值得肯定。可预见的宏观调控手段将是执行更具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并增加补贴、减少税费,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流与流动性。

  匡贤明:在出台帮扶政策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加快市场开放力度,推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在于我国巨大的内需市场,只要加快打破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掣肘,就能为其创造更大的制度空间,使之在应对疫情冲击的同时,抓住趋势,推进发展和转型。

  毛寿龙:目前已出台的政策要落实到企业,可能还需实践来检验。在这里,要充分考虑、尊重企业的需求,要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否则很多中小企业很可能并未得到实质性帮助。也要发挥服务平台的作用,还可以开放服务平台,让服务性企业组织进来帮助政府做好相关工作。

  聂辉华:涉企政策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协商出来的方案才能解决现实问题。非常时期,政策制定更不能闭门造车。

  □陈静(新京报访谈评论员)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 shepingbj@vip.163.com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 shepingbj@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