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teamlab在京大热后,今年沉浸式娱乐展览迎来了一波爆发。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暑期就有13个此类展览开幕。然而,深度内容缺乏、场景体验不足,令本该“沉浸”其中沉浸式娱乐展,成为了游客单纯的拍照目的地。

  沉浸式娱乐展览大火

  2017年,《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首次进京,在刷爆朋友圈之际,也为国内游客、展览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为沉浸式娱乐的代表性项目,teamlab团队通过数字技术,推出了一系列互动体验展览,游客可通过动作与环境互动。

  怎么样?看着够美吧!

  一言以蔽之,就是美,适合拍照。

  资料显示,去年teamlab北京站票价在80-150元不等,深圳站通票则为229元。相较于其他展览,teamlab的票价显然难以用“便宜”形容。但即便是如此高价,也依然拦不住大量的人潮。

  这个展览当时有多火?记者在工作日前去,依然要排队等上一个小时。本来每位游客限制一个小时的观展时间,但因人实在太多,保安根本无法辨认出超时游客,最后连抽查都索性没有了。有数据称,2017年teamlab深圳站展出5个月,共有40万人次观展,平均每日2667人次。

  与高票价相对应的是高成本。据了解,深圳展方前期共投入近3000万元,有相关从业者告诉记者,这成本在同类展览中属于非常高的。高额押注下,包括门票收入和赞助收入,最终teamlab深圳站的营收达到6000万元,也算皆大欢喜。

  teamlab在国内的轰动效应,显然让不少人看到了商机。今年,teamlab二度来京,在场地“缩水”之际,也冒出了不少本土对手。

  沉浸式娱乐变拍照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暑期,仅北京市内举办的沉浸式娱乐展览便已达到13个,其中有6个位于商场内,票价在几十至上百元不等。今年暑期的某个展览,其主办方便是初创公司。

  沉浸式娱乐展览渐多

  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刚成立不久,这次展览也是与商场合作,主要目的在于给商场引流。据介绍,他们的展览,游客多集中在周末,但周末单日最多接待游客仅600人次左右,与去年teamlab的盛况相去甚远。而另一沉浸式展览,其主办方为投资机构新影人旗下公司,而新影人背后则有包括孙红雷、李亚鹏等多位明星股东。

  沉浸式娱乐热度非凡,记者也前去围观了几个展览,但一路逛下来,感觉却是“拍个照就能走了”。

  文旅投资机构左驭分析指出,沉浸式娱乐一类主打剧情的场景体验,以沉浸式戏剧为代表,起源于英国,受到美国百老汇文化沉淀的滋养,经环境式戏剧过渡而来。一类更注重科技带来的场景体验,以teamLab制作的各类沉浸式体验为代表,共同点都是轻剧情、重场景体验。

  从分类来看,暑期京城的各类沉浸式展览显然属于后者。然而就记者观察,目前不少打着“沉浸式”旗号的展览,只是单纯地搭了个布景,供游客前来拍照,与环境之间并未形成互动,也没有可以体验的内容。

  事实上,关于拍照的问题,连teamlab也未能避免。在今年和去年的展览中,teamlab提供的互动游戏,只有2-3种,诸如跳房子、搭积木等,更适合儿童。成年人更多是追着墙上的各类投影不停拍照。

  深度体验缺乏,只靠“颜值”难维持

  可重复体验的深度内容少,便导致复游率问题。今年北京场的teamlab相较于去年,一方面是场地偏小,另一方面游客数量也有所减少。同样在工作日,场馆内人数并不多,不需要排队,并且游客多是带着孩子的家长。

  记者也随机询问了部分非亲子的游客,结果均表示“不会再来”,原因在于“已经拍过照了”,而来了好几次的人,多是带着客人前来的摄影师。对于沉浸式展览体验不足的问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对此表示,目前沉浸式展览仍是初级阶段,好的体验应该是有作品深度的。

  此外,各个展览的场景画风也相当“统一”,同质化问题突出。一是与teamlab类似的墙壁投影,但并没有加入互动技术;二是各类“文艺”、“小清新”的布景,类似影棚。不过,由于胜在场景够美,这些展览也还是能够吸引不少人前来。但在体验过程中,记者也听到有不少游客发出了“这个景已经拍过差不多的了,我们换别的吧”的声音。由此可见,只靠“颜值”,并不能成为产品长期运营的关键。

  事实上,就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目前来体验沉浸式展览的游客,大多是冲着场景的“颜值”而非“体验”。即便teamlab加入了大量科技内容,但对游客来说,重要的依然是那些花朵拍出来好不好看,而不是场景交互是否“有趣”。

  在此背景下,如何深挖场景体验,让游客体会到沉浸式娱乐展在拍照之外的乐趣,是接下来需要业内好好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