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形象演变史

  如何讲述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生平,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因为不同的故事版本,既可以有激烈矛盾的基调,因时而变的立场,也可以有高度同质化的运用。在今年1月历史学者张宏杰出版的《曾国藩传》里,我们读出了一位京漂“凤凰男”历经五次耻辱,步步升级,脱胎换骨,从“笨人”到“圣人”的成长史。而这种自我成就启示录式的叙事,与晚清政治史和社会史的讲述早已深入勾连。

  作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湘军统帅、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自晚清民国至今的形象演变史,堪称一部“变脸记”。作为中国现代性转型历史中的关键角色,曾国藩自身所内含的复杂性,在后世的解读中既被扭曲亦被神化,而所有“操作”都与具体的政治历史语境和社会文化走向密切相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我们经历了一波持久的曾国藩“出版热”。曾氏所作《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训》,以及各种版本的曾国藩传记、小说及学术研究,都有过惊人的销量:仅《曾国藩家书》就有几十家出版社出版过,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已累计销售几百万套。在大型书店或是地摊上都曾遍布曾国藩的身影,而他的形象亦经历了从“汉奸”“卖国贼”,到“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最后一个偶像”的变迁。“曾国藩热”带动的社会效应更加深远,他被奉为管理学、厚黑学、成功学的经典,无论官员、商人或职场人士,都希望能从他身上获得为我所用的成分。

  曾国藩遭遇过怎样的真实人生?他的形象在百年历史中又是如何被塑造和变形的?学者及大众读者之所以热衷曾国藩,是出于怎样的目的诉求?这些问题,我们都试图在本专题中作出解答。新京报记者 董牧孜

  新京报制图/高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