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卖座,孟京辉的个人品牌效应起了很大作用。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2004年,第二版“犀牛”上演100场时,孟京辉曾坚信这部戏能冲破千场,在彼时,那还只是一句玩笑话。如今,“犀牛”的狂想即将成为现实。要知道,1958年首演的《茶馆》50多年间,也不过演了600多场。

  当我们脸红心跳地谈论“犀牛”的高产,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先锋话剧、爱情圣经?当然没错,但最初的两版“犀牛”一共才演了107场,直到2008年,“犀牛”才真正开始展现它的商业潜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孟京辉笑称自己是“蹦着把钱挣了”。那就来看看孟京辉和他的工作室在市场上的“蹦跶之道”吧。

  【传说】

  文艺青年“跪求”犀牛门票

  《恋爱的犀牛》的诞生故事如今听起来,跟所有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忆一样具有传说气质。

  1999年6月7日,孟京辉导演、廖一梅编剧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在北兵马司胡同的青艺小剧场首演。为此,这对夫妇孤注一掷,押上了房产,借来二十万,凑齐了排戏的钱。戏上演后,原先预定的20场变得“供不应求”,在那个网络刚开始兴起的年代,论坛里随处可见“跪求恋爱的犀牛门票一张”字样的帖子,每天开演前买票的队伍从胡同里排到交道口大街上,于是“犀牛”在20场计划外又临时加开了20场。“犀牛”在首轮演出就赚了钱,总票房将近50万,孟京辉也一次还清了所有欠款。

  2003年“非典”期间,刚见起色的演出市场又恢复沉寂,失意的孟京辉又想起了“犀牛图拉”。那年国庆,新“犀牛”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演出一开始,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有观众竟和演员同步说出了台词。

  2003年,“犀牛”开始踏上巡演之旅,首演在上海演了五场,后受邀去深圳演了三场。同年,“犀牛”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小剧场实验戏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在韩国首尔未来潮流戏剧节上演了两场。加上2003年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演出的33场和2004年换女主角之后的24场,第二版“犀牛”两年间一共演了67场。

  “犀牛”2004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百场。孟京辉曾坚信这部戏能冲破千场,那时还只是一句玩笑话。

 

  ■ 小锦囊

  ●“犀牛”的剧情由情感戏和段子组成,一边寻求情感共鸣,一边负责娱乐大众,这很讨巧。

  ●13年中,每一版“犀牛”演出都会对剧本进行微调,以更符合当下的观众。

  ●蜂巢是亚洲最大的小剧场,在此上演的戏直接搬到大剧场也没有问题。

  ●每年4月、5月、12月是蜂巢固定的“犀牛档期”,基本上开演前一周,演出票就能售罄。

  ●孟京辉是戏剧人中粉丝最多的,他的微博有近110万粉丝关注(孟京辉工作室的粉丝数不足3万)。

  【升级】 颠覆视觉,驻场蜂巢

  2008年,孟京辉的蜂巢剧场在东直门闹市区开张,“犀牛”成为全国第一部实现驻场演出的小剧场话剧。

  2008年的新“犀牛”除了沿用2003版里郝蕾、段奕宏、杨婷演唱的几首插曲之外,从视觉上对先前两版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变得更富于现代感,其中水和跑步机的运用被公认是最成功的。

  “看完2008版再回去看前两版的录像,你就会觉得郭涛、吴越那版粗糙得像是大学生排的戏,2008版精致了很多,现场视觉效果很有冲击力,水出来的时候观众席上会有惊呼声,到2012版就更极致了,从局部落水到满台落水”,从事金融行业的何先生从2005年开始成为孟京辉的“粉丝”,2008年他第一次在剧场里看“犀牛”就喜欢上这部戏。

  当然也有老粉丝并不买账。李小姐是“孟氏戏剧”十多年的“老观众”。1999年她还在上大学时看了第一版《恋爱的犀牛》,此后每一版“犀牛”她都会去剧场看,“一度成为一个很有仪式感的事,但是这种仪式感在逐渐消退,2012版‘犀牛’我就没有再去看了,在我心里最好的还是1999版”。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到2012年,“犀牛”仅在蜂巢剧场就演了564场。以蜂巢剧场300个座位满座,平均票价150元来计算,四年时间“犀牛”仅在蜂巢一个小剧场就创造了2538万元票房,这还不算在其他大剧场上演的325场(数据截至2012年7月底)。

  【生意】 我商业?你们太不厚道了

  从先锋戏剧老炮,变成通吃70后到90后的主流戏剧艺术家,孟京辉承认这些年“没那么尖锐了”,但对“你变了”的指责心存怨恨:“是不是我现在在地铁里卖唱,他们才会觉得是在延续他们想象中的美丽、残忍、青春的回忆呢?这太不厚道了。”

  孟京辉举了一些例子证明自己的“不变”:为了做《柔软》,他打定主意往里赔一百万(结果不小心赚了);《初恋》和某汽车品牌合作时,他坚决不同意让演员为汽车活动站台;蜂巢剧场每天发售80-100张学生票,每张仅售50元;2012版犀牛他掏出22万制作纪念品送给观众。

  “我发现只要勇敢往前走,很多事跟钱都没关系。”孟京辉说。“你是站着把钱挣了吗?”记者问。“我是蹦着把钱挣了”,他笑答。

  这些年有了稳定的团队,孟京辉渐渐习惯了“分身有术”的生活。“2007年排《两只狗》、《艳遇》的时候,我一年只能做两件事,每场演出都跟着,确实很累。现在不一样了,比如今晚,蜂巢演《初恋》,先锋演“混小子”,成都在演“犀牛”,全国范围就有三场。我觉得要有一天,全国有十场我的戏同时演,那得庆祝一下。”刚刚度过自己人生中第四个本命年的他舞着手中“犀牛”千场纪念演出的大红色宣传页,上面的宣传语也悄悄从“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变成了“永远的爱情圣经”。

  ■ 孟京辉团队探秘

  七十多人,工资挺高压力山大

  孟京辉工作室成立于1997年,在国话导演的身份之外,他也“有意识地搞起独立制作”。目前,他的工作室已签约了包括演员组、营销宣传、剧场管理、舞台美术等各部门在内的70多名工作人员。

  孟京辉工作室的演员要适应高强度的压力,每个月有戏的时候他们一周工作六天,通常一演就是四周,驻场和巡演轮着来。在2008版中饰演马路的张念骅,演“犀牛”将近900场,每个晚上都要被水淋个透,就这么坚持了四年。

  工作室的演员待遇据说是“戏剧圈里最高的”,固定工资、演出费、排练补助、差旅补助、五险一金,全都有。

  演员通常一年一签,根据进入工作室的年限不同,也有级别的划分。“工资水平……相当于外企里白领的收入吧”,四年前进入工作室的黄湘丽,与孟京辉合作了多部戏,在2012版《恋爱的犀牛》中她顶替2008版齐溪,成为女主角明明的饰演者。她也是孟京辉工作室里目前待得最久的演员之一。

  三个小组,新戏旧戏互不耽误

  如今一年到头,蜂巢剧场的排期表被孟京辉工作室出品的十几部戏牢牢占据。“犀牛”则一般占据了年底12月“黄金档”和4月、5月的“春季档”。这时孟京辉集中创作一批新戏,演员们白天排新戏,晚上进剧场演“犀牛”。

  工作室的演员被分为三个组,分别是“犀牛组”、“空中花园组”和“两只狗组”,这其中每个人都会不止一部戏,还有许多人演话剧超过千场。

  黄湘丽、张紫淇、刘畅所在的“犀牛组”一共能演八个戏,分别是《恋爱的犀牛》《三个橘子的爱情》《蝴蝶变形记》《新娘》《桃色办公室》《爱比死更冷酷》《镜花水月》《怪谈》。孔雁、张弌铖所在的“空中花园组”能演六个戏,分别是《空中花园谋杀案》《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堂吉诃德》《罗密欧与朱丽叶》《初恋》《枪,谎言和玫瑰》;刘晓晔领衔的“两只狗组”则能演三个戏,分别是《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希特勒的肚子》《混小子狂欢节》。

  追随孟京辉多年的齐溪、张念骅、赵红薇、王泷正等几位演员一年之中相继离开,让孟京辉不免有些伤感,但他很快恢复了精神,一边掰着指头数着这些年不知疲倦换来的“收成”,一边畅想着“如果再有两个组,储存35个戏,我就可以放假了”。

  两部经典,“犀牛”与“狗”轮番巡演

  孟京辉戏剧在外地的巡演有两种模式: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地巡演是工作室自己“开疆拓土”,其余地方则选择与当地企业合作,由对方买断演出。“好久没去的地方,我们就去‘犀牛’,因为‘犀牛’太有名了。如果当地剧场不够大,接待方条件不够好,就‘两只狗’去,‘两只狗组’就八个人——演员两人,乐队两人,灯光、音响、制作经理各一人,再有一个闲杂人员。我都不用去。”

  作为孟氏“探路戏”,‘犀牛’和‘两只狗’所到之处可谓“百发百中”,在孟京辉看来也全无风险可言,“中国老百姓这么多,文艺青年也多,我们在哪儿演都能坐满”。

  除了在蜂巢的驻场演出,‘犀牛’演出的其他剧场几乎清一色是大剧场。“蜂巢是亚洲最大的小剧场,台口16米,深度近18米,和国家大剧院戏剧场的舞台一样大。”制作人戈大立介绍道,“这也是在蜂巢剧场创建之初的一个考虑”。

  采写 新京报记者 陈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