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金爵奖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阿拉姜色》在10月26日上映。虽然排片率不高,但好评诸多。在此之前,西藏题材电影似乎更多与艺术电影挂钩,从第五代导演开始,田壮壮的《猎场札撒》和《盗马贼》就与“曲高和寡”有着不解之缘,虽然之后也出现了《红河谷》这样的通俗商业电影,但当下观众们印象深刻的西藏题材电影,无疑是出于第六代导演张杨之手的《冈仁波齐》。与此同时,在影迷小圈子里,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因为《静静的嘛呢石》《塔洛》一系列具有浓郁纪实风格的佳作,成为不少人追捧的导演。

  作为万玛才旦的合作伙伴之一,摄影师和美术师出身的松太加,在《阿拉姜色》中也同样采用了叙事节奏平缓的纪实风格,而和《冈仁波齐》一样,影片也讲述了一个朝圣的故事。而我之所以喜欢《阿拉姜色》,首先在于这个朝圣的故事讲述得如此与众不同。与《冈仁波齐》的情节平实不同,《阿拉姜色》在朝圣前后,都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而其根源,则是每个民族的观众都能够轻易明白的——一个再嫁的母亲,始终得不到儿子的谅解,当她发现自己已经身患绝症时,决意踏上朝圣之路。当丈夫闻讯赶来并加入朝圣队伍时,观众可能会觉得只不过是从单人版《冈仁波齐》变成了夫妻版《冈仁波齐》时,故事却陡然变化:母亲病情恶化,而她在临终前希望,丈夫能够和儿子一起替她完成心愿。

  以亲情的矛盾与冲突,替代了朝圣作为主要叙事线索,是《阿拉姜色》独具匠心的聪慧之处,首先它带来了打破观众想像的新鲜感,其次是能够让藏族之外的观众也能够投入其中。身为妻子的隐忍,身为丈夫的痛苦,身为儿子的愤怒,这是普通观众能够亲身体会的事情,而之前形同陌路人的继父与年幼继子,能够顺利完成这一旅程吗?

  如果《冈仁波齐》着力于朝圣之路的艰难险阻,而《阿拉姜色》着力的则是旅途中平凡人类内心的波澜曲折,并在其中一点点渗透出西藏题材电影所罕有的温柔之感,它们来源于父子二人一路上的逐渐靠近,来源于合情又合理的幽默笑点,来源于那些对父子热心无私的陌生人。

  这是一部充满爱意的电影,一次以爱之名的朝圣。出于对妻子的爱,丈夫责无旁贷地带上继子上路(尽管这次朝圣的出发点,是妻子冥冥之中受到了亡夫的召唤),同时又要面对继子的任性与多年隔阂带来的沟通障碍;出于对母亲的爱,儿子选择了与曾经选择不接纳他的继父同路,并逐渐明白了继父对他的爱;出于对同胞的爱,路上的陌生人纷纷对父子伸出了援手,并且不求回报。

  如果说《盗马贼》中的男主人公为了孩子牺牲自我而值得感佩,那么《阿拉姜色》中父子之间心路由远至近的朝圣,则是值得亲近,说它像《小偷家族》也好像《菊次郎的夏天》也罢,其实都说明无关奇观的《阿拉姜色》,已经为西藏题材电影树立了一个更为普世意义的新坐标。

  华安(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