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一部叫《人到中年》的小说曾风行一时,那时候所谓的“中年危机”还是一个非常新鲜且陌生的提法。如今,中年危机早已成为一个热门概念,同时也是影视剧的热门创作主题,比如时下正在热播的由陈建斌、董勇、郝平等中年演员主演的《三叉戟》,讲述的也是中年人的困境与荣光。那么,影视剧中的中年危机,一般有哪些讲法?


《三叉戟》剧照。


第一种讲法是讲述人到中年的本质性困境,这种讲法里,中年危机常常与中产危机交织在一起。比如杨德昌执导的传世之作《一一》(2000),人到中年的简南俊遇到的不仅仅是事业上的阻滞,更是人生的阻滞,“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

 

而中产阶层的中年危机始终是好莱坞最热门的故事类型之一,毕竟中产阶层占据美国社会的主体,观众极易从这类故事中获得共鸣。从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美国丽人》(1999)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革命之路》(2008),美国的中产都过着很舒适的日子:住着独栋大别墅,有稳定的工作,有看上去完美的家庭。但他们都不幸福,因为中产的另一面是中庸与保守:他们规规矩矩地扮演着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认认真真工作,性格保守中庸,生活一成不变;他们的自我消失了,他们的兴趣、理想与自由被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所压抑。想放飞自我可能失去一切,想得到体面却要丢掉自我——他们在得到与失去、自由与保守之间撕扯。

 

新世纪以来的第二个十年,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以及中国电影的腾飞,中国的中年危机故事也多了起来,不过它们采取的是另一种讲法。从徐峥的《港囧》(2015)到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2015)再到肖央的《情圣》(2016),其最终落脚点都是“白日梦”。


《夏洛特烦恼》剧照。

 

三部电影不约而同的叙事策略是:中年男人已结婚多年,到了七年之痒,脑子想的都是性感的情人。兜兜转转碰了壁,发现还是糟糠之妻最好,得到糟糠之妻原谅,收获圆满大结局。有中年危机了就想情人,解决中年危机得靠妻子,无论男人怎么“作”,妻子永远不离不弃不计前嫌。这不是“直男癌”的意淫是什么?

 

这几年影视圈也流行一个说法,叫“叔圈的崛起”。观众苦流量久矣,不少中年实力派演员迎来事业的“第二春”。只不过市面上的中年故事并没有跟上来,于是很大一部分电视剧在拍摄中年危机时,其故事的讲法是换汤不换药的“中年偶像剧”——遭遇中年危机的男主角与元气少女谈个恋爱,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比如2017、2018年张嘉译刷屏,他有多部电视剧接连上星播出。在《急诊科医生》(2017)里,他饰演的何建一与江晓琪谈恋爱,张嘉译大女演员14岁;《我的!体育老师》(2017)里,张嘉译饰演的中学体育老师马克,因为婚姻破裂正遭遇中年危机,但少女王小米却非他不可,张嘉译大女演员18岁;到了《美好生活》(2018),张嘉译饰演从美国离婚归来的房产中介徐天,被可以当他女儿的贾小朵苦苦追求,张嘉译大女演员20岁……有中年危机的噱头,但本质上是中年人的偶像剧,缺乏现实的基因。


《急诊科医生》剧照。 


今年第二季度播出的由靳东、李宗翰、李乃文主演的《如果岁月可回头》,没有情人、没有“老少恋”,它是中年危机故事的另一种讲法,可以称之为“男版中年《欢乐颂》”。三个中年失意的男人凑一块,喝酒、聊天、装嫩、抖机灵,却偏偏是“悬浮”的。情节基本靠台词推进,所谓的困境也“不食人间烟火”。别说剧中的中年危机了,这三个中年人本身就不具备可信度。

 

《三叉戟》则是一种新的讲法。以往的中年危机故事,更多关注35-45岁这个群体,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精英阶层的一个缩影;这一回《三叉戟》关注的是55-60岁这个群体,他们走到中年与老年的交际处,临近退休,在单位也处于边缘位置,是“讨人嫌”的“大爷”,带有更浓厚的平民色彩。

 

而作为一部公安剧,在以往的创作实践中,公安剧更多是严肃的正剧,有意规避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桥段,公安的形象偏向于“高大全”。像高群书执导的《千钧一发》《神探亨特张》虽然也是讲述平民老警察的故事,虽有平民生活,但主要也是凸显人物的英雄性。流量经济时代,近些年的公安剧多由年轻演员挑大梁,比如这两年比较热的《破冰行动》《猎狐》。


《三叉戟》剧照。

 

《三叉戟》则由中年男演员担纲主演,陈建斌、董勇、郝平三个演员年龄相加已经超过150岁;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刻画人民警察作为英雄的这一面的同时,也将人民警察还原为“人”。《三叉戟》以轻喜剧的手法表现了人到中年的三叉戟的“力不从心”和“窝囊”,但它丝毫没有贬损了三叉戟的英雄色彩,相反“老树发新芽,枯木再开花”,二者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反倒折射出三叉戟的乐观、坚守与英勇。


从创作理念上看,《三叉戟》更接近于第一种讲法,只是叙事立场不同。第一种讲法聚焦中产阶层,思考的是本质性困境,告诉我们“活着很难”;而《三叉戟》这一类则关注平民阶层,它带有平民性和市井气,传达的是悲欣交集的价值立场,活着很难,但要乐观努力活下去;哪怕平凡,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英雄。

 

《三叉戟》并非没有精神源头。1949年桑弧编剧、执导,石挥主演的《哀乐中年》是一部跨越时代的经典,从一个小学校长的中年境遇,讲述中年人的“哀”,但也诉说着中年人的“乐”。影响一代人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2000),更是为老百姓传递了“苦中作乐”的生存哲学。


《三叉戟》剧照。


跟《我是余欢水》的“卖惨”以及结尾的“轻松滑过”不同,《三叉戟》胜在“平和”与“达观”。中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事业的停滞、心态上的慵懒,《三叉戟》并不避讳呈现,但它也以“三叉戟”重出江湖迎来的事业“第二春”揭示了人到中年的优势:经验的累积、技能的纯熟、人生智慧的丰富。中年的确没那么好,但中年也没你想象的那么糟。


中年是生命的必经之路,中年人的困境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既然如此,与其徒劳无功地逃离困境或饮鸩止渴去弥补空虚,倒不如正视困境、正视缺陷,然后以中年人的阅历和智慧,豁达坦然地去经历它。

 

□从易(剧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