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其他“AI+大数据”公司押宝单点技术研发,海云数据致力于开发大数据平台——图易AI能力服务平台,为客户对接、整合、分析行业数据,提供决策建议。目前,公司正在进行to B到to G业务的转型。

  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政府、企业和其他主体掌握着大量的数据资源,然而由于缺乏数据共享交换协同机制,“数据孤岛”现象逐渐显现。本应作为政府最重要资产之一的政务数据却因大数据量太大、太散、难以有效融合等问题无法发挥最大价值。

  为此,海云数据建立了图易AI能力服务平台,基于这一平台开发的智警大脑系统,可以收集到来自各个片区派出所监控摄像头获取的数据,警察通过使用智警大脑上的情报分析功能,可以了解到实时案件的情况,同时点击上面的派警按键,对应辖区的民警即可收到派警通知,将数据整合起来后,为最后的决策提供建议。

  海云数据创立于2013年,去年获得了由IDG资本、盛景嘉成母基金领投的1亿元B轮融资,去年营收1亿人民币,今年上半年营收1.3亿,全年目标为3-5亿。

  据公司联合创始人兼VP刘秋雯表示,海云的业务正在从to B转型to G,并已在重庆、江苏等地开展了to G业务。因为这一业务的需求往往更相似,例如公共安全的客户,大多都有警力部署、情报分析、派警方案等需求,通过平台为客户定制服务时,行业经验可以打通,系统复制率达到80%,既能节约成本,也能提高产品的交付效率。

  目前,海云数据聚焦在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军民融合、智慧城市等领域形成行业应用,针对公安行业研发的大数据决策平台——智警大脑已覆盖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安防市场。

  产品覆盖1/3安防市场

  情报分析率提升70%

  这家以数据可视化技术起家的公司,在人工智能技术爆发的2016年开始布局AI。

  根据之前的经验,公司发现单纯的研发技术很难完成技术落地和商业转化,无论是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都要在业务实践中才能实现价值。因此,公司于2017年发布核心产品——图易AI能力服务平台,开始尝试将以AI技术为载体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各行业进行落地。

  公司也随之确定了自己的核心管理层:有艺术和新闻工作背景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冯一村,曾任一体化指挥调度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的CEO夏耘,曾任SAP全球高管的CPO王斌。

  夏耘形容这个组合是“铁三角”:“冯一村不是技术出身,但正因如此,对业务发展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王斌一直做咨询,擅长方法论,能把冯的创意具象成概念;而我就负责带着队伍把概念落地。”

  目前,图易平台上积累的知识图谱,可以对接、分析客户的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呈现。例如,基于图易平台的智警大脑指挥决策平台,可以直接对接和分析来自于各个警局部署的摄像头、监控器等硬件收集上来的数据,通过情报分析为警局定制派警方案。

  平台经过6次迭代升级,不需要用户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即可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破“数据孤岛”,为行业客户提供面向特定主题的专业分析和智能研判。

  基于图易平台,海云针对公共安全、机场建设、智慧城市、军民融合、决策指挥等领域分别打造了智警大脑、智航顺、智城、智军、智驾等一系列衍生产品。目前,公司为政府部门定制大数据分析系统,这也成了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

  其中,海云在安防领域的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最快,智警大脑已在40多个细分警种领域研发了200个业务应用,并在多家省、市及公安厅(局)进行部署,服务了超过1/3的公安市场。据创始人介绍,凭此,公安部门情报分析率提升了70%,指挥决策效率提升了50%。

  单点技术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海云整合大数据平台

  在夏耘看来,现在的行业过于看重人脸识别、视频识别等技术在实验室环境下的突破,而忽略了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例如很多做人脸识别的公司都在比准确率,但数据都是实验室状态下的,在实战场景下,由于跑动、角度变化、闪避等原因,使用效果并不如预期的好。

  实验室是一套,场景又是另一套。想要解决技术和业务脱节的问题,夏耘认为还是要从培养场景能力入手。拿北京公共安全场景举例,客户需要的不只是三百个摄像头,而是对街道进行全过程、无死角的监控以及帮忙进行安防决策。

  意识到用户需求是“能力需求”后,海云进一步发现用户需求不是一家企业就能满足的。还是上面的例子,考验的是摄像头、云上存储、大数据分析及指挥调度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平台将单点技术、数据、算法进行整合,因此,海云将业务重点调整为平台。

  目前,图易平台已经容纳了数家合作伙伴的信息和数据,其中包括咨询机构、高等院校、专业人士,以及一些在单点技术上已经很成熟的公司如海康威视、旷世等。“友商是和单个警局技术合作,我们则是整合数据的。”夏耘解释。

  数据是每家AI、大数据公司的重要资产,为了让友商放心交出数据,海云通过省市级警局、机场等客户牵头,将友商的技术和数据资源在图易平台上进行无缝对接,帮助其解决决策和执行问题。

  将大数据变成服务客户的能力后,技术就能驱动业务的创新。据夏耘介绍,目前公司已经打磨出四种业务类型:第一、建立大数据的目录,进行数据交互;第二、做数据的资产管理;第三、对数据运行状况实时监测,是否用对地方、是否滥用;第四、做数据的指挥调度,为决策做辅助。

  孵化子公司

  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未来五年内,海云数据将通过AI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在8—10个行业内落地,形成业务矩阵。

  除了目前已有的行业布局,海云还将探索泛应急管理业务和泛公共安全业务,主要包括:消防物联网,对重点目标进行保护;数字城市,整合政府部门数据,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以及未来交通等,为其提供安全监控和警力部署建议。

  很多人会担心,AI+大数据的行业落地,逃不开与BAT等巨头的竞争。夏耘则表示,这些公司的确在算法等技术上具备优势,但海云和它们并不形成直接竞争。

  首先,BAT都是“AI+行业”,先研发出技术,再找相应行业落地,而海云是“行业+AI”,更看重为各行业提供综合性服务,而非单点技术能力;同时,BAT应用AI更多是为了打假等商业用途,而海云聚焦to G业务。

  “未来做单点技术的企业会越来越少,数据服务拓展业务会越来越多。”夏耘同时透露,为拓展数据业务,公司正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将来会孵化四个子公司。“创业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我们确定了业务重点和发展方向,接下来就要进行业务创新,要将自己从创业公司转型成创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