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倪伟)一座古墓里,一边是春秋早期最高等级的编钟、石磬乐器组合,一边陪葬着玉矛等兵器,风花雪月与刀光剑影交相辉映——这个国家博物馆展厅里的东周大墓,勾勒了“小国”芮国的神秘历史。

 

“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今天(12月13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刘家洼考古成果首次公开亮相。本次展览共有文物展品300余件,包括大量青铜器、金器、玉器、铜器等。一些青铜器铭文中有与“芮”相关的记载,寥寥数笔,实证了一段缺失的封国历史。

 

数以千计的发掘成果中精挑细选出的文物,粗略再现了神秘小国曾有的繁华景象。展览展出了代表春秋早期最高级别乐悬制度的钟磬组合,迄今国内发现的唯一金质权杖头,出土了大量文物的国君M1墓也被实景还原。

 

此次展览由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主办,陕西省澄城县人民政府协办,2019年12月13日至2020年3月1日展出。

 

墓中出土的石磬,现在还可以演奏,音高准确,音色清脆悦耳。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芮国贵族:烽火连天时代的“乐迷”

 

芮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多代国君担任过周王辅臣,春秋中期为秦所灭,历史中罕有记载,是遗失在史册中的“神秘小国”。

 

神秘的芮国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王月前介绍,对音乐的热爱,是芮国人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

 

春秋时期,诸侯级墓葬的乐器组合,基本一墓只有一套青铜编钟和石编磬。而刘家洼大墓里的乐器组合均为编钟、编磬各两套,这一现象是同时期仅见的。其中,大型墓葬还配有多件漆木建鼓、铜钲、陶埙等,以及四件镈钟、九件钮钟的乐器配置,形成目前所知春秋早期乐悬制度的最高级别。

 

展览复原的M1墓中有一套石编磬。“中国传统音乐是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这套石编磬就是根据五声音阶制作的,现在还可以演奏,音高准确,音色清脆悦耳。”王月前说,研究人员复原了墓中的编钟和石磬,演奏了《北京的金山上》,在展厅中观众可以听到这首乐曲。

 

芮国人对音乐的喜好,在争霸称雄的春秋时代显得极为另类。不过,芮国国君似乎不能一直悠然地享受音乐,刘家洼遗址所处的年代,正是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刘家洼墓地出了大量车马器具和兵器工具,大墓附近还有专门的车马坑,反映出当时征战频繁的史实。在出土了9件铜编钟、10件石编磬的M1大墓里,同时出土了铜戈 、玉戈等兵器陪葬品,乐器与兵器构成了这一时代的两面。

 

考古人员认为,战争与文化交流客观上推进了融合进程,芮国在春秋中期即为秦所灭,纳入秦的政治体系,经过战国晚期秦的大规模统一,最终归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洪流。


刘家洼遗址出土的鼎。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刘家洼:神秘小国芮之都城

 

对于芮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两次考古发掘:“2005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陕西韩城梁带村东周芮国墓地发掘,及“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芮国墓地发掘。

 

本次展览的文物展品,绝大部分来自刘家洼芮国墓地的最新发现,还有少量来自韩城梁带村东周芮国墓地,形成难得一见的考古大发现姊妹篇。根据考古成果,刘家洼遗址已被确认为芮国后期都城。

 

为了清晰表现芮国为代表的封国实力,展览按照钟磬谐鸣、鼎簋列陈、金玉交辉三部分,分别通过编钟、编磬等乐器展示芮国礼乐文化,通过鼎、簋、壶、盉等器物组合表现周王朝严格的礼仪制度,通过金玉器具和饰品展现当时的文化面貌和贵族生活。

 

芮国作为周的封国,带有明显的周王室特征,与当时盛行的礼仪规范同步,比如刘家洼墓地的七鼎、五鼎、三鼎、一鼎墓等,与芮国的级别相称。礼器中鼎的数量最多,遵循食器、酒器、水器的组合礼制,这也是周系墓葬的一般特征。

 

奇特的是,在周文化占主体的墓地陪葬品中,还有少量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及西部文化因素的器具。这表明,周代封国与周边文化间已经存在广泛的交流与影响。

 

例如出土的金器,虎形牌饰、牛首衔环饰,及其他素面环与螺旋形金耳环等,在纹饰和题材方面带有典型的北方民族特征,对于探讨春秋时期关中与北方之间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文化的交融,也体现在玉器中。

 

刘家洼发现的一件玉琮与常见内圆外方琮有所不同,仅一侧见方,两折角雕饰立人,其他部分雕刻抽象兽面和线条。这类琮以往仅见于齐家文化,但纹饰却为两周之际的特征,当是由齐家玉器改形而成。


芮国金首铜鐏权杖,拥有迄今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金质权杖头。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中国唯一的金权杖:体现西方文化渗入

 

头部是金光灿烂的金色权杖头,尾部是锈迹斑驳的铜鐏,中间连接1.4米的木杖身。展厅里出现的这根权杖,有迄今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金质权杖头。

 

这根金首铜鐏权杖十分精美,整器长约1.4米,球形权杖头上饰有蟠螭纹。木质杖身已经炭化消失,仅在尾部的铜鐏保留了几厘米的木芯,如今的杖身为复原品。

 

现场展示的考古现场画面显示,权杖出土于M2国君墓,墓的一角安放着一个案状器物,权杖就置于案上。

 

这根文物的特别之处在于,权杖并非东方传统的权力象征。王月前表示,东方典型的权力标志物是钺,而权杖往往出自西方,权杖头的纹饰又借鉴了东方青铜器花纹的特点,“可以理解为一件东西合璧的作品,取其型,饰其纹。”


七鼎的组合符合周朝礼制。芮国在礼崩乐坏时代坚守周朝礼制,这也是此次展览“周风遗韵”的内涵。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铭文里的密码:芮国从此重见天日

 

考古出土的文物中,留有文字的都异常珍贵。刘家洼墓葬出土了芮公、芮定公、芮太子白等铭文铜器,所有铭文均和“芮”有关,未发现其他国别的文字材料,直接使得神秘的芮国浮出历史地表。

 

M2墓中发现了芮公铜器,结合墓葬规模,考古人员推测墓主应为芮国一位国君。M1由于被盗严重,虽未出铭文铜器,但依据规模、随葬品和大量兵器判断,墓主也应是一位芮国国君。M3发现了两件芮公铭文铜鼎,规模仅次于M1、M2大墓,未见任何兵器,且距M2仅4米,考古人员根据这些线索推测,M3墓主可能是M2墓主芮公的夫人。

 

铭文不仅判断了国别,也为辨明墓主身份提供了信息。考古人员据此判断,由于遗址布局和功能完备,城址、夯土基址、壕沟、陶范及制陶等手工业遗存皆已具备,并有最高等级芮国国君和夫人墓葬及中小贵族墓地。因此,可以认为刘家洼遗址应为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


刘家洼遗址东I区墓地发掘现场(南→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溯源:盗墓引发的重大发现

 

芮国的“浮现”,起源自盗墓。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刘家洼遗址曾登记出土有春秋时期的铜戈、陶罐等。2016年底遗址墓葬被盗,相关部门随后追缴文物400余件 (组),包括鼎、簋、壶等青铜重器,表明此地应是春秋时期的一处高等级墓地。

 

盗墓催生了抢救性发掘。2017-201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组成考古队,对刘家洼遗址抢救性发掘。

 

经过两年多考古发掘,证实刘家洼遗址是一处居址与墓地共同构成的聚落,总面积近3平方公里。考古队勘查发现了长达数百米的夯土墙与壕沟设施,合围成相对封闭的区域,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内含高等级建筑、铸铜与制陶手工业遗存。

 

刘家洼墓地已发现规模不等的墓葬200余座,其中包括两座“中”字型的高等级国君大墓,是周代社会家国政治的直观表现。


展厅里还原了刘家洼遗址M1国君大墓,呈现编钟、石磬等文物出土时的样子。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观展:恢弘大墓重现于展厅

 

此次展览将考古现场“搬进”了展厅。

 

展厅内设计了依出土状态进行场景复原的大墓,将全部铜礼器、乐器、玉器等文物按原状复位,再现国宝出土时的场面,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高等级墓葬的礼仪制度和恢宏气势。

 

空间设计上,突破以往相对厚重刻板的展墙形式,代之以通透性更好的柱梁结构和布幔等材质,作为展厅分割和空间营造的主要手段,使相对狭小的展出场地获得了更多展示空间,打造了更好的视觉感受。

 

金玉器具和饰品,历来是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本次展览中的金玉文物相对零星,有些十分小巧,细微之处很难观察,为此,展览在平面柜陈设展品实物,立面板对应放置展品的放大图、多角度视图及相关文物说明等。

 

为了增加展览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对展览内容适当外延,展厅内设置了互动设备,制作出芮国历史沿革图,观众可以查看古芮国人物、史实与出土文物等,了解更多与展览相关的知识。

 

新京报记者 倪伟 摄影记者 李木易

编辑 张畅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