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上周以来,全球市场突陷恐慌。本周第一个交易日,中国股市周一暴跌8.5%,回吐今年全部涨幅,周二继续暴跌;美国三大股指周一一度全部触发熔断机制;欧洲三大股指跌幅达4%左右,泛欧绩优股FTSEurofirst 300指数收盘重挫5.4%;日经225指数周一收盘下跌4.61%。

  其他市场与股市一样黯淡:涵盖22种大宗商品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数本周一创下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国际原油连续8周下跌,创下了1983年以来的第二长连跌期,铜、铝等基本金属跌至6年新低。不少新兴市场货币也跌至低点。

  股市、商品货币、大宗商品全部沦陷,不禁令人想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幕。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被不少舆论视为主要的风险源。

  那么,狼真的要来了吗?按照熊彼特的理论,经济运行有一定的景气周期。每一个中周期的时间大约为9—10年。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算起,已相当接近熊彼特的周期定义。而花旗的“经济意外指数”从另一个侧面为此作出了证明。目前这一指数已处于历史高位,这预示着未来市场出现恶化将是大概率事件。

  但实际上,全球经济还远未到如此悲观之时。一方面,尽管当下从中东、欧洲东部到朝鲜半岛,仍然遍布危险的导火索,但并没有促使全球经济形势逆转的安全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的运行环境总体来看在趋于改善而不是恶化。美国经济处在坚实复苏的进程当中,随着希腊与国际债权人达成第三轮救援协议,欧债危机蔓延的风险已初步消除,基于对以往金融危机的深刻反思,全球金融业的监管都有所加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第二个“雷曼事件”。

  中国股市自6月中旬以来的大幅下跌,很大程度上是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不够完善的反映,而不是经济基本面的全部写照。尽管在实体经济层面仍面临不少挑战,但需要看到,经济数据的变化部分是主动调整结构的结果,中国经济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此外,服务业的增长能够部分对冲制造业的下滑。中国仍可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缺少应对货币危机的外汇储备,也不缺少应对经济下行的政策储备。25日,中国央行决定,自2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自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准、息双降,与正在进行时当中的商事制度改革、国企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等一起,为激发经济活力、释放改革红利、有效输出过剩产能提供了巨大空间,并共同构筑了应对各种市场危机的防线。

  当然,对于近期市场的剧烈动荡也要保持足够警觉,需要建立起应对市场动荡的有效机制,避免恐慌情绪反复向实体经济传染。但也应该看到,从宏观层面,中国经济整体形势企稳,而且,存在巨大的回旋空间,稳增长、调结构、“双创”等已经在开始发挥作用,可以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仍可保持合适的转速。